【床母保佑】拜床母的教戰手冊,幫助你祈求寶寶平安健康地長大
新生兒出生以後,因為對新的環境,容易感到不安全感,在晚上容易哭鬧不停,睡覺容易因為驚嚇反射而驚醒導致睡得不安穩,或者有時候容易生病,這些不好帶的狀況常常讓新手爸媽們手忙腳亂,這時候家中的長輩們就會建議新手爸媽們可以用祭拜床母的方式來保佑小朋友平安健康成長,然後比較好帶。
床母與一般的神祉不一樣,沒有固定的廟宇以及固定的神像或者是畫像可以去做祭拜,因此這篇文章之內容,將帶你來認識所謂的床母以及如何去祭拜床母。
拜床母真的可以讓寶寶比較好帶嗎?
拜床母屬於宗教信仰的一種儀式,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有些媽咪真的覺得寶寶因為拜完床母之後,在晚上變得比較不會哭鬧,比較不容易驚嚇驚醒,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變得比較順手好帶,也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但因每個人的宗教信仰不同,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去執行這樣的信仰儀式,而是說如果你有祭拜床母的宗教信仰或者需要祭拜床母的需求,那麼就要好好的閱讀這篇文章,了解床母的祭拜流程與方式。
接下來我們將針對拜床母的這個部分做一份教戰手冊,就讓我們一起往下閱讀下去吧!
認識新生兒的守護神-床母
床母又稱為「床神」、「保母」也稱為「鳥仔母」或者「鳥仔婆」,是小孩子在16歲以前的守護神。
床母的由來是什麼呢?
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古時候有個書生叫郭華,他去參加秀才的科舉考試,在往蘇州的路途中,投宿旅店時,認識一位賣扇子的姑娘,對她一見鍾情,當天兩人情投意合結為夫妻,結果隔天郭華竟然暴斃死在床上,賣扇子姑娘一面很同情郭華的慘死遭遇,卻又擔心被鄰居親戚知道,便將郭華的屍體葬在自己的床底下。
沒想到後來賣扇子姑娘竟然懷孕了,十個月之後生下一子,為了要安撫郭華的靈魂,賣扇子姑娘便經常帶著孩子用酒菜對著床祭拜孩子死去的父親,後來鄰居親友見到了,便好奇的問她為什麼這麼做,賣扇子姑娘不方便說實話,她害怕郭華的事情被別人知道,因此推託說她在拜床母,「希望祈求祂保佑寶寶健康長大」,鄰居親友聽了之後便開始以訛傳訛的學習賣扇子姑娘祭拜床母。這就是拜床母的由來。
其實小朋友在16歲以前的守護神除了床母之外,還有另外兩個神祇,一個是七娘媽,另一個是註生娘娘,這都是民間習俗中常見的小朋友守護神,保佑小朋友可以平安健康的成長。
拜床母的相關細節
針對拜床母的細節又分為以下幾項來做說明:
- 祭拜的日期、時間:
拜床母的日子有以下幾個:
- 首次祭拜: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第三天(三朝)
- 床母的生日:農曆的七月七日(七夕)
- 重要的日子: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元宵)
- 重要的節慶:除夕、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
主要固定的祭拜日為床母的生日(七夕)以及元宵節,其餘節慶可以視情況斟酌的選擇祭拜。祭拜的時辰盡量選擇在酉時,也就是下午的五點到七點這個時段,主要是因為床母屬於半陰半陽的神。盡量不要超過晚上八點祭拜床母。
- 祭拜的地點:床母與一般神祇不一樣,沒有固定的神像或者畫像,因此通常祭拜的地點是在嬰兒床上,如果寶寶沒有嬰兒床,是跟大人睡,那就在常睡的那張床上祭拜。供品擺放位置為床鋪的正中央,祭拜時也是面對床鋪做祭拜。由門外向門內祭拜。
- 供品的準備:祭拜床母的供品以麻油雞、雞腿油飯為主,素食者可以用鮮花、水果、糕點代替。另外需準備刈金、床母衣(婆祖衣),在祭拜後焚燒給床母使用,感謝床母保佑寶寶平安健康的長大。(焚燒地點依照住家地點規範為主,勿在室內焚燒紙錢,避免引起火災)。
- 祭拜的流程:
第一步:面對寶寶常睡的床擺放供品,點香拜拜。
第二步:手拿一支清香,向床母稟告祭拜者的基本資料以及寶寶的基本資料,基本資料包含: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址。唸完基本資料後說答謝床母保佑小朋友的祝詞,祝詞內容可以依照各別狀況做調整。
第三步:在拜完之後,須立刻焚燒刈金及床母衣並撤下供品,這是因為早期的人認為吃飯慢的人做事懶散,因此要趕快撤下供品,讓床母吃快一點,也就可以勤於照顧小朋友了。撤下供品、焚燒紙錢後,儀式即完成。
拜床母的禁忌
拜床母與一般祭祀神明一樣,都有一些應該避免與注意的禁忌,以下將針對拜床母的禁忌做說明:
- 供品忌用魚、青菜、酒:供品不可以拜魚,是因為怕床母會因為挑魚刺挑太久疏忽照顧小孩。不可以拜青菜,是怕床母隨隨便便地照顧小孩,也就是民間傳說的青青菜菜。不可以拜酒,是因為怕床母會酒醉睡著而疏於照顧小孩。
- 祭拜時不用筷子:在祭拜床母的時候不可以擺筷子,是因為怕床母用筷子打小孩的屁股。
- 不要拜太久:在上香時祝禱說:「日間好好玩,晚上好好睡」。拜完要馬上焚燒刈金、婆祖衣,並馬上收拾供品,因為民間傳說「床母」必須全心全意照顧小孩,不能花費太多時間享用供品。另外有一種說法是拜完不要太晚撤供品,不然小孩容易有拖拖拉拉的習性。
- 不能半途而廢:一旦開始拜了床母,就要拜到孩子16歲,不可以中途放棄。之所以要拜到16歲,是因為0~16歲以內的孩子稱為「花園內」,意旨還在床母的保護範圍內,等到16歲成人後就可以不用拜床母。
- 拜床母的時候切忌別讓寶寶在現場。
床母的印記
台語有句話叫「床母做記號」,這是對胎記的一種趣味性說法,幾乎每個寶寶的身上或臉上,多多少少都會有胎記的產生,絕大部分的胎記會在長大之後消去,反之則繼續留在身上。
胎記通常分為兩種類型:
- 色素性胎記/黑色素增生細胞所導致:常見的胎記為,蒙古斑、太田母斑、伊藤母斑、青色母斑、咖啡牛奶斑、貝克氏母斑、母斑性白斑、尋常性白斑。
- 血管性胎記/血管性異常所導致:常見的胎記為,葡萄色酒斑、焰色斑、草莓樣血管瘤、皮膚靜脈瘤、海綿樣血管瘤、貧血性母斑。
結語
拜床母對於老一輩的長輩來說是一種很常見的民間習俗,用於祈求新生兒好照顧,晚上不哭鬧,平安健康的成長。沒有醫學根據或科學實證驗證這樣的方式對於寶寶絕對有效,就好像不同信仰的人都會在宗教儀式中找尋讓自己心安、放心的心靈寄託方式一樣。
因此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只要對寶寶的身體沒有影響,順著長輩的建議去祭拜床母並沒有不妥,只是有時寶寶的哭鬧、情緒不佳,若只單靠民間習俗的方式解決怕有所偏頗。
因此爸媽們仍需要透過觀察寶寶哭鬧、情緒不佳的原因而對症下藥。如果寶寶長期的哭鬧、情緒不佳,建議先帶寶寶去看醫生,排除所有的生理疾病因素之後,再尋求心理宗教的寄託,這樣對寶寶的成長才有所助益。
文/P.Y.Chen
Hits: 796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