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日到了沒?4種常見的排卵時症狀
相信有許多女性在懷孕前,只聽過「排卵期」這個名詞但不清楚其中涵意吧!究竟排卵期、月經週期、受孕期等差異在那?以及,預計懷孕的女性,看到那些身體症狀需要多加留意,可能是排卵的跡象呢?就讓我們一同來解惑吧!
文章目錄
女性終其一生的卵子數量
舉例一個正常發展的女性,平均在青春期12歲時初經來臨,到更年期50歲時停經,總共38年時間,一個月排一顆卵子,終其一生在能夠正常排卵的生育年齡,總共可排出456顆卵。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近10年來,台灣女性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在30歲上下。
如上圖所示,亦可看出多數女性生第一胎的年齡,以30-34歲(36%)比例最多、其次才是35-39歲(25%)和25-29歲(23%)。因此在多數女性想懷孕生子的期間(25-39歲),能夠順利受孕,真的如同古人語: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容易呀!
排卵期/日的計算方式
現在我們了解女性一生的卵子數量,再來就看如何在有效率的時間,用比較有效的方式達到受孕目的,也就是要在對的時間行房。
(Source:How Long Does Ovulation Last?)
一般來說,正常女性的月經週期為28天,經期天數約5天,從月經來的第一天開始計算,前5天為經期,第14天為排卵日,排卵日的前後2-3天為受孕期。卵子從卵巢排出後約可存活24小時,精子在女性體內約莫可存活2-3天,因此排卵日的前後3天,就是俗稱的黃金受孕期。
若還是不清楚如何計算,或覺得自己計算太麻煩,其實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方便的APP或網站等工具,能夠計算生理週期,例如:Flo健康、小月曆、Clue等都是人氣生理期APP,在App Store及Google Play上皆可下載。使用iPhone的用戶,我個人推薦手機內建的「健康」APP,裡頭有「經期追蹤」功能,內容包含預期的6天受孕期、預期月經來潮日、預期經期等,在時間即將到來前,手機會跳出通知,使用起來相當便利。以上,多款生理期計算工具,大家可依據個人喜好作選擇。
4大排卵期常見症狀
女性的身體構造很奧妙,如果稍微細心注意,會發覺身體每階段的變化都不太一樣。在排卵日來臨前後的日子,可能會發覺到4大常見的生理症狀,也許就是排卵期,這時候就需要特別注意,若是想懷孕的女性就要好好把握時機;反之,想避孕的女性則要特別小心這段期間。
- 陰道分泌物增加 白帶變多拉絲
女性在排卵期間,白帶增多是正常情況,此時白帶呈現像雞蛋蛋清般的透明色且帶有微黏性的拉絲狀。白帶的形成與雌激素有關,通常在排卵日當天,雌激素作用最旺盛,這時候的白帶量最多也最清澈。排卵日後兩三天,白帶略顯混濁狀,量變少且黏稠。所以,可透過白帶的質地,來觀察是否排卵,也是排卵日最明顯的症狀。
- 排卵痛 下腹疼痛及乳房脹痛感
(Photo Credit by Polina Zimmerman)
卵巢發育卵子,當卵子成熟,卵巢將成熟的卵子擠壓排出,卵子破卵的過程,會刺激腹膜,造成下腹疼痛、腹部脹痛等不舒服的症狀。另外,在排卵期間,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刺激乳房產生脹痛感。卵巢組織可能因排卵產生些許損傷,產生小量出血,這種情況也會造成疼痛。
- 排卵期出血 少量淡咖啡色分泌物
(Photo Credit by Cliff Booth)
各位女性們是否曾有發現,在月經週期結束一段時間後,又有些許顏色較深的經血排出,你可能會猜想是否上次經血沒有排乾淨,所以又排一些髒血出來了?這時候,有可能就是所謂的排卵期出血喔!排卵期出血屬於正常身理狀況,不需要過於擔心。
排卵期出血發生時間在兩次月經週期的中間,多數以少量出血,或是淡咖啡色的分泌物,短暫持續1至3天就會結束。發生原因為卵泡成熟破裂,排卵發生後,雌性激素濃度快速下降,無法維持子宮內膜生長,引起小部分子宮內膜表層脫落,造成少量出血,約莫1至3天內,黃體素分泌量增加,促進子宮內膜修復增厚,就會停止出血。倘若血量異常多,或伴隨嚴重腹部疼痛等,不正常情況發生,就需要趕快就醫檢查,瞭解真正的出血原因,避免病情惡化。
- 體溫升高
(Source:How Charting Your Basal Body Temperature (BBT) Can Help You Understand Your Fertility)
在正常排卵的前提下,量測女性的基礎體溫(Basal Body Temperature,BBT)可以觀察到體溫的劇烈變化,所以從體溫是否有升高這點來觀察,有助於判斷排卵日。基礎體溫的測量方式,指的是女性每天早上,在經過6-8小時睡眠起床,不做任何活動前,立刻測量得出的體溫。
正常排卵女性的基礎體溫,從月經來潮日到排卵日,是俗稱的低溫期;從排卵日那一天到下一次月經來臨時,則為高溫期,低溫期到高溫期的體溫大約會升高0.3-0.5℃,在基礎體溫從低溫突然上升到高溫的那一天,就是排卵日發生的時間點。排卵日體溫升高的原因,主要是卵巢形成黃體,分泌黃體素,因而使體溫上升。
預測排卵期的其它方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觀察陰道分泌物是否增加、排卵疼痛、排卵期出血、基礎體溫升高等4種生理變化,可觀察是否正值排卵期。另還有排卵試紙檢測法與陰道超音波檢查等方法,可以協助你預測排卵期的到來。
- 排卵試紙檢測法
當體內的黃體化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達到高峰,會刺激卵巢排卵,透過排卵試紙,利用驗尿的方式,檢測身體內的黃體化激素的濃度,去抓出排卵期,也就是受孕期。
- 陰道超音波檢查
陰道超音波屬於侵入性檢查,需去醫院執行且須持續追蹤數天,但檢查結果一定最準確。原理是使用超音波,觀察卵泡的大小及數目,和子宮內膜厚度,去預測排卵日。
4招提升受孕機率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晚,如同文章開頭所提,近十年,女性生第一胎的年齡為30-34歲比例最高(36%),再來就是35-39歲(25%)。若女性的生育年齡大多分佈在30-40歲,相對的男性的生育年齡,可想而知也會落在差不多的區間,甚至更年長一些。因此,現代人相較於老一代的人們,好像就比較難受孕,因此在準備懷孕的階段,也會特別注意如何能夠提高受孕機率。
坊間充滿各種奇奇怪怪的偏方,信不信由個人。這邊推薦的方式,總歸一句話其實就是,規律的生活作息,身心靈處於放鬆狀態,搭配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接下來就為你介紹好孕提升四大招:
- 記錄排卵週期
如上述文章中所提,預測及記錄排卵期的方式很多,先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長期且規律地做記錄,找出自己的排卵週期,建議在排卵期來臨前,開始有計劃的2-3天行房一次,確保精蟲品質和數量,有助提升受孕機率。
- 恰當的行房次數
想要懷孕的夫妻,並不是行房次數越多受孕機率就一定越高,這也跟精蟲的品質及數量有關,精蟲每3-5天會汰舊換新,因此一週2-3次的頻率差不多,可使精蟲數量與活動力處於最好的品質。
- 營造放鬆的生活環境
心情放鬆說起來容易,但卻很難做到,現代人生於網路時代,社會環境變化非常快速,在生活或工作的步調速度上,都比上一代快上許多,相對的生活壓力也變大。在長時間相處的辦公空間與居住空間,減少不必要雜物擺放,擺放綠色植栽,打造成自己喜歡的空間,都有助於心情放鬆。
- 均衡飲食打造助孕體質
(Source: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每日飲食指南手冊)
擁有好的體質也是相當重要,這需要長期維持健康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如上圖),少吃化學添加劑高的食物,如香腸、臘肉等,也少吃高糖、高油脂食品或酒精等,對身體有害無益的食物。
除了每日均衡飲食外,女性也可以多攝取葉酸,蛋白質、鈣質等營養素,打造良好的備孕體質,等待寶寶入住。
經過以上說明,大家應該都了解排卵的主要症狀有那些,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想懷孕的女性,判斷排卵期的到來,想受孕的好好把握機會,想避孕的請做好保護措施,祝大家都有美麗愉悅的排卵期間。
文/Grace Lin
Hits: 828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