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催生比較痛? 什麼時候要催生?催生要怎麼做?到底催生是怎麼一回事?
苼苼在39+2周的時候,還沒有產兆,與主治醫師討論,想說是不是滿40周,還沒有生,就要進行催生,不然寶寶會不會太熟。經醫師評估後,告知苼苼再等等,觀察能不能讓寶寶自己選擇時間出來。
於是在2天後,苼苼半夜突然破水,緊急送往醫院,婦產科說是高位破水,先住院觀察,因為寶寶還沒有下降到骨盆位置,第一胎的苼苼,緊張地想說那是不是就要催生了,聽婆婆說催生很痛,不要催生,可是不催生,寶寶怎麼辦,害怕猶豫的苼苼在病房裡焦慮地等待,等候醫師評估看後續是否催生…。
有些人可能也跟苼苼一樣,不清楚催生有什麼優缺點,聽到身邊親友,「催生」這個字眼好像有「強迫生產」的意味在,感覺會比自然生產來的疼痛數十萬倍,因此那些情況需要催生,抑或者催生有什麼優缺點,催生過程又是如何呢?
種種疑惑,我們蒐集各項資訊並整理解答,精彩內容將在本文與你分享,希望能幫助你清楚知道催生的樣貌,進而相信醫師和醫療團隊們做出最好判斷,降低孕媽咪受到周邊親友的過度關心與威嚇,影響了寶寶安全或自己的身心狀況,接著讓我們一起瞭解催生大小事吧。
文章目錄
自然催生方法
「催生」以字面上解讀的意思,很像是催促寶寶或母親發動生產。實際上,「催生」是用在已經有「產兆」出現,也就是寶寶釋出訊號給媽媽身體說,要出來了,同時媽咪的子宮收縮,搭配子宮頸漸漸擴張,有生產徵兆正在進行中,為了讓孕媽分娩能進展到下一個階段的外來推手,協助胎兒順利出生。
在醫療上,還沒有使用藥物或人工介入前,有個自然催生方法,是大家會常用的「催生運動」,像本文的苼苼一樣,快要到預產期(滿40周),卻沒有任何產兆出現,藉由「催生運動」,看能不能刺激,寶寶啟動生產的訊號。
坊間有許多流傳,包括喝蜂蜜水,吃所謂的催生食物,上述並沒有太多科學證實對於催生是有幫助的,因此,還是配合醫師囑咐,先從自然催生方法,「催生運動」開始做起。
催生運動:
兩腳需打開,屈膝,雙膝不要超出兩邊腳趾頭,緩慢的往下蹲再起來,類似深蹲,此時先生扮演輔助並讓太太安全運動的角色,躺在太太的兩腳中間,給予適當的支撐,避免肚子太重,太太重心不穩跌倒。
經由醫師評估,孕婦在什麼情況下,改用藥物或人工催生
孕婦努力做催生運動,肚皮仍是沒有任何動靜,請注意,務必聽從醫師指示,尊重並相信專業,配合你的產科醫療團隊,評估後有需要時,醫師就會採用藥物或是人工催生。
通常安排催生的孕婦,都是足月催生,就是寶寶已經在子宮內待滿37周以上,有以下任何一種狀況:
- 破水但無更多生產進度:
- 像本文的苼苼一樣,已經破水了,但無更多生產進度,寶寶仍在高位,還沒下降到骨盆腔。倘若破水時間拉得太長,寶寶受到感染的機會更高,這時候,醫師也會考慮催生。
- 超過預產期(40周):
- 寶寶在媽媽提供的空間待太久,羊水逐漸變少,寶寶容易壓迫臍帶,要趕快讓寶寶生出來。
- 媽媽或是寶寶有其他問題:
- 媽媽本身有妊娠高血壓或子癲前症,顧及寶寶安全,也會進行催生。反之,若是寶寶在子宮內部狀況不穩定,醫師也會考慮催生。
為了讓醫師能掌握媽咪與寶寶狀況,在每周一次密集產檢,適時給予介入與協助,催生則是其中一種選項。因此,超過37周,在醫師妥善瞭解與評估後,有必要,就會請孕婦配合催生,在這個前提之下的催生費用,健保會給付。
非自然的催生方式有兩種:
- 藥物催生:
- 子宮頸仍是硬梆梆且沒有開口的樣子,會先使用含有「前列腺素」口服或是陰道塞劑,讓子宮頸鬆動改變,再看醫師評估媽咪當下狀態,接著採用「催產素」加速子宮收縮,讓產程更往前一步。
- 人工催生:
- 在有宮縮和子宮頸全開的情況,仍未有動靜許久,則會考慮在無菌環境及設施下,進行「人工破水」
催生會不會比一般自然產還要痛
這是很多媽咪擔心和害怕,有時候還會因此抗拒,催生這個選項,加上身邊親朋好友搧風點火,會把狀況說的令人毛骨悚然,好像催生顧名思義,要催促我們趕快生產,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分娩,絕對會比一般自然生產還要痛上十萬八千里。
其實並不然,催生是幫助卡關生不出來的孕媽咪,能順利往下一個產程階段走,不會特別的痛,跟一般自然生產的疼痛是大同小異。
因此,不管是藥物或人工破水,在婦產科的醫療團隊監測與照顧之下,不會加重過多疼痛,當下孕婦在宮縮疼痛,遠大於這些催生帶來的不適感。卡在某個生產關卡過不去,不願意接受催生,才是把媽咪和寶寶放在最危險的位置上。
催生有益與留意的事項
催生是因應寶寶能順利出生的方式,能努力避免胎兒延遲出生,產生的後遺症,比方說:減少寶寶的併發症和死亡風險,降低後續孕婦接受剖腹產的機會…等。
雖然,催生有一定程度的好,但還是要跟你的主治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許可後,才能進行催生,切勿擅自做決定,強迫或是要求醫師一定要幫你催生。
催生要留意的地方,就只有等待的時間很長,通常催生藥物使用後,藥物發作大約好幾個小時起跳,時間長短又因人而異,第一胎相對來說,會更久。
過程中,醫護團隊會持續監測,調整劑量或改用針劑,所有預備催生的孕婦及家人們,要做好待在醫院一段時間的心理及物品的準備。
催生流程
與醫師協商好時間,到醫院辦理催生手續,進行催生流程如下:
- 監測與檢查:
- 孕婦會先裝上監測胎心音與宮縮頻率的機器,接著內診確認子宮頸開口的狀況。
- 選擇減痛分娩:
- 有意願接受自費減痛分娩的孕婦,在催生之前,醫師會先弄好半身麻醉。
- 催生藥物或針劑:
- 先是會口服或是陰道塞劑藥物,軟化子宮頸,若是效果不明顯,則會改用催生針劑接在點滴,從低劑量開始啟用。
- 人工催生:
- 藥物用到最高劑量時,媽咪的生產歷程還沒進展,醫護團隊就會考慮用外來催生破水方式。
- 分娩:
- 等子宮頸軟化與全開,寶寶就緒生產位置,醫護同仁協助孕媽咪呼吸出力,將寶寶順利推擠出來。
催生評估與治療細節,請洽詢你的婦產科醫師,依據你的狀況判斷催生是否適合孕媽咪和寶寶的階段,並依據當下孕媽不同狀況,若是醫療團隊與媽咪盡力合作催生了,但產程仍沒有進展或有特殊情況,遵照醫生指示,可能會緊急剖腹產。
以上是關於「關於催生過程的大小事」的內容,我們收集及整理來源的各項訊息,整合給想要瞭解的孕媽咪或她的親友參考,讓經歷催生的孕媽咪,能有個參考並調整的空間。
讀完這篇文章後,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或者是你也有催生的深刻過程,歡迎你一同於下方留言處寫下你的經驗,分享給正為了催生擔心的孕媽咪們。
文 / BoN.Chen
Hits: 948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