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輕忽的月經來前的分泌物
你不可輕忽的月經來前的分泌物
子宮是上帝造就萬物時賦予女生的特別禮物,所有生命的起源都從子宮開始,所以女性的生殖器官是否健康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女性的私密處及生殖器官常會有分泌物的產生,今天我們將透過對分泌物的認識,來了解身體要傳遞給我們什麼樣的訊息。
月經來前的分泌物的定義
女性從青春期開始,體內的雌激素就會大量的產生,進而使得陰道的分泌物也會開始變多。所謂的分泌物是由子宮內膜、子宮頸的黏液或是陰道內部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液體,亦可稱之為白帶。它隨時都存在於陰道裡面,其正常的功能是具有保持陰道內部的濕潤、將穢物排出以及防止細菌跑到子宮內部達到保護子宮的作用,對於女性的身體而言分泌物是很重要的。健康的女性都會有白色或透明狀的白帶

女生的身體及分泌物週期變化
白帶分泌物是由女性的賀爾蒙所分泌,它產生的量、味道以及顏色都會因為生理週期以及身體的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分泌物量最多的時候是排卵期,是為了讓精子順利的進到子宮裡面,此時的分泌物會比較透明。最少的時候是每個月生理期結束後的2~3天。
它正常的週期為生理期結束時量為最少,越接近排卵期時量會慢慢增多,到排卵期時會變成類似雞蛋蛋白的透明果凍黏稠狀,過了排卵期之後,分泌物的量會開始逐漸變少,狀態會逐漸變成黃白色的濃稠分泌物。因此女性可以透過觀察分泌物來掌握自己的生理週期。

我們可以將分泌物的週期變化分為四個階段:
- 卵胞期(增生期)
- 卵胞期是在生理期結束之後,因受到腦下垂體所分泌的賀爾蒙刺激,卵巢中的卵母細胞開始發育,卵母細胞開始成熟且分泌濾泡賀爾蒙之後,子宮內膜會逐漸變厚。所以生理期剛結束的分泌物,它所呈現的顏色會是與經期殘血混合的茶褐色,然後量會逐漸變少,直到接近下次的排卵期,分泌物的量才會又逐漸變多,這段期間的分泌物是稀狀的。
- 排卵期
- 當黃體素及濾泡激素分泌達到最高峰時,成熟的卵母細胞會受到刺激,然後卵子就會從卵母細胞跑出來,這就是排卵。排卵期的時候會有部分的女性感受到下腹的酸疼痛感,這時候分泌物的量達到最多的時候。排出來的分泌物狀態是透明果凍黏稠狀且會持續2~3天,此時的分泌物味道並不會有強烈的氣味。另外,如果這段期間的分泌物有參雜一點血,大部分是中間期出血,屬於正常的現象不需過度擔憂。
- 黃體期(分泌期)
- 卵母細胞排出卵子之後就會變成濾泡進而轉變成黃體組織而分泌黃體素,黃體素的作用是讓子宮的內膜變得更厚更柔軟,是為了讓受精卵著床做的準備,此時的分泌物量會逐漸變少,型態也會變成白色混濁有黏性。當時間越接近生理期時,分泌物的味道會越來越重。
- 生理期
- 當排出來的卵子跟精子結合之後就會變成受精卵,如果成功著床在子宮內膜後就表示懷孕了,如果沒有變成受精卵,黃體將會開始萎縮消失,黃體素以及濾泡激素的分泌會開始逐漸變少,子宮內膜就會剝落與血液一起排出,就是所謂的月經。

透過月經來前的分泌物的狀態做自我身體診斷
陰道分泌物正常的狀態是無色無味的透明狀,但當身體因外在的壓力或者過度勞累,容易造成身體的免疫能力下滑,陰道防止細菌侵入的自我清潔作用能力下降,此時陰道就有可能遭受到細菌及病毒的感染,當細菌增加之後就會影響分泌物的量、顏色及味道。
當分泌物受到一般細菌的感染時,會變成黃色或黃土色,這是陰道自我清潔作用下滑導致的細菌感染。如果是子宮頸管息肉或子宮頸糜爛的問題,分泌物會夾帶一點血。另外不同的分泌物狀態可能是不同的病症。因此平時要留意分泌物的味道及顏色,如果與平常的狀態不一樣的話,要盡早至婦產科就醫。
以下針對不同的分泌物狀態做說明:
- 當分泌物呈現均勻不黏稠的灰白色狀,有魚腥味且私密處容易有搔癢感,嚴重時會有解尿解不乾淨,性行為時會有疼痛感的狀況時,表示得到了細菌性陰道炎。
- 當分泌物呈現白色或黃色的膿狀,而腹部以及下腹部有疼痛感,嚴重時可能會引起發燒反應,這可能是衣原體感染症、骨盆腹膜炎、非特異性陰道炎等等的病症,須盡速就醫治療。
- 如果分泌物呈現白色乳酪狀,或者像是豆腐渣狀,會一粒粒的掉落,味道中帶點甜味。外陰部會有搔癢感以及伴隨著灼熱及發紅的狀態,極有可能是感染了念珠球菌,又稱為黴菌型的陰道炎。此病症好發於免疫力較弱的族群、孕婦、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抗生素的人。
- 如果分泌物呈現黃色、黃綠色的狀態,需更加注意是否有呈現泡沫狀並伴隨著惡臭,陰部搔癢的狀況,這是細菌感染或者是性病傳播感染的跡象,可能感染到滴蟲或淋病,這必須馬上就醫,並服用抗生素來治療。
- 如果分泌物呈現水水狀的褐色並帶有一點霉味,那極有能是子宮內膜炎或者是陰道炎的病症。

因此當你觀察到分泌物有上述的狀況產生時,應盡速至婦產科就醫,讓醫生透過內診的方式判斷,切勿不要因為害羞或害怕而拖延不就醫,久了會引發更嚴重的病症。因為當病菌沿著陰道進入子宮,除了子宮會發炎之外,也會向外延伸感染到輸卵管、卵巢,甚至是骨盆腔中的軟組織,造成發炎以及組織的傷害。當子宮、輸卵管、卵巢這些器官或者軟組織發炎,就稱為骨盆腔發炎,應積極的做治療,因為如果變成慢性骨盆腔發炎,對於未生育過的女性來說,將因為反覆發炎而導致骨盆腔嚴重沾黏,進而讓輸卵管塞住,而影響生育功能。
另外,孕婦在懷孕期間好發細菌型的陰道炎的感染,這個對胎兒的存活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如果細菌經過陰道進入子宮,會造成羊膜腔發炎,此類的發炎反應會造成宮縮,容易造成早期破水與早產。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不知道生殖系統的感染會引發早產而疏於對於分泌物及私密處的護理。因此孕婦在懷孕期間更要注意分泌物的變化以及加強對分泌物的預防照護,絕不可以輕忽其帶來的危險性。
分泌物的照護與預防感染
當分泌物長時間停留在貼身衣物上又悶住的話,就容易滋生細菌進而造成陰道的發炎或搔癢的狀況產生。因此面對分泌物的照護以及預防感染有以下幾種方法:
- 勤換護墊及貼身衣物
- 護墊適用於白帶量多的時候,因為部分女性在白帶分泌最多時會讓內褲整個濕透,而造成不舒服感,因此在量多時可以用護墊,但一定要勤勞更換,避免因為悶住而造成細菌的孳生
- 保持外陰部的清潔與乾爽
- 只要讓陰道口通風,不穿著緊身的衣服悶住,體溫就可以將分泌物的水分蒸發掉,進而保持外陰部的乾爽。只要讓陰道口通風,不穿著緊身的衣服悶住,體溫就可以將分泌物的水分蒸發掉,進而保持外陰部的乾爽。
- 不要過度清洗私密處,使得私密處過於乾燥
- 私密處的清潔用清水就好,不需要特別使用清潔劑,很容易破壞陰道的酸度,因正常的陰道內部有一群正常的陰道菌群,多數菌種中最多的是乳酸菌,稱為優勢菌,乳酸菌可以分解陰道內部的醣原,造就酸性的環境。因為病菌是適應於弱鹼性的環境,所以當陰道處於酸性環境時,就可以有效的抑制致病菌的孳生。
- 私密處的清潔劑建議使用弱酸性。
- 在平常時應多喝水、不憋尿
- 睡眠充足不熬夜,才不會降低免疫力
- 甜食的攝取要減少
- 上廁所之後應用衛生紙擦拭,方向應為由前往後擦,才不會將肛門的細菌帶到陰道及尿道而引發感染的問題,就可以降低細菌性感染的機率。

希望透過對分泌物的認識與了解,可以讓女性在私密處的保養與預防上有所方向。畢竟私密處的感染是大部分女性都會遇到的困擾,而且只要感染過一次就容易反覆感染,因此只要能夠做好預防以及保養,相信就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風險。
Hits: 38106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