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心情】產前憂鬱症的認識與避免,讓你做個快樂的孕媽咪
常常聽人說女性在產後會有憂鬱症的發生,但你知道嗎?其實很多人在產前也會有憂鬱症。但其實憂鬱症並不可怕,因為它會有治癒的一天,因此只要了解產前憂鬱症發生的原因及會出現的症狀,就能在發生之前做好預防及改善了。
那麼如何在懷孕期間避免發生產前憂鬱症呢?
產前憂鬱症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體內賀爾蒙的改變所造成,使得孕媽咪的情緒容易起伏,對於未知的事情不管是寶寶的照顧或者是懷孕期間要面對的一切,容易因為不安、未知、茫然,而造成心情墜落谷底、抑鬱不得解的狀況產生。因此避免發生產前憂鬱的最好方式,就是與家人、朋友、另一半傾訴自己的不安,並且尋求幫忙與協助。不要一個人自己默默地胡亂思考,找不到傾吐的對象,使得情緒低落的狀況惡性循環。
因此今天我們來認識所謂的產前憂鬱吧!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正在懷孕中的你,或者準備要懷孕的你,可以先有個初步認識,當你面對或者意識到自己可能已經有憂鬱症的情況時,才可以及時得做處理,避免傷害造成。
文章目錄
何謂產前憂鬱?
目前在醫學上並沒有「產前憂鬱症」這樣的專有名詞,但孕媽咪們也容易會受到事件刺激或婚姻生活不如意而產生憂鬱的狀況,因為其時間發生在生產之前,便稱之為「產前憂鬱」。
孕媽咪在懷孕的期間,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體內賀爾蒙的改變,難免會有焦慮、情緒化等等的心理狀態,會擔心寶寶的健康、生產的問題、以及產後照護的學習問題等。
孕媽咪除了情緒波動起伏大之外,也可能出現一些生理不適的症狀,例如頭暈、疲倦、胸悶等等。雖然這都是屬於正常的心理反應,但如果連續持續兩周以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屬於產前憂鬱的症狀了。
造成產前憂鬱的原因?
導致產前憂鬱症的原因包括以下:
- 荷爾蒙的變化:
因為在懷孕時期荷爾蒙的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容易疲倦、胸部痛、膚質變差的症狀而影響到了情緒。
- 曾經有過憂鬱或者是焦慮的傾向:
如果準媽媽在懷孕之前就曾經有過焦慮、憂鬱的傾向,在懷孕之後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都有可能會再度發生憂鬱的症狀。
- 個性特質:
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有人天生樂觀、冷靜,也有人容易緊張與焦慮,在個性上屬於較為小心謹慎、容易擔心受怕,要求完美或是缺乏自信的準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過度想像生產後的生活藍圖,導致自己睡不好,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在新手媽媽身上,因為第一胎沒有經驗,也是產前憂鬱容易產生的族群。
- 心理建設不夠:
針對懷孕這件事情的心理建設不足,例如沒有計劃性或者是未婚懷孕。都會讓孕婦感到焦慮,如果經濟狀況不穩定,或者與另一半無法有一起生活的共識,對於準媽媽而言產前憂鬱的狀況會更加嚴重。
- 家人及同儕無法體諒
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家人不能及時伸出援手,或者是擔心懷孕造成同事與主管的負擔,進而影響情緒和體力。
產前憂鬱會出現的症狀?
有產前憂鬱的準媽媽們,通常都是長時間(持續兩周以上)有以下的症狀:
- 長時間的心情低落,一整天都悶悶不樂
- 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情都提不起勁
- 常常容易感到疲倦、無精打采
- 容易記憶力不好,事情記不起來,無法專心或者是難以做決定
- 嚴重一點的,可能還會有睡眠困難、睡不著或睡不飽的狀況
- 在體重上面有很明顯的變化,包含食欲不振或者是暴飲暴食
- 一個人自己獨處的時候常有心神不寧、焦躁不安、過度擔心、煩惱寶寶的事情等等
- 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做好媽媽的角色,感到無價值感,產生很嚴重的內疚或者是罪惡感
- 最嚴重的可能會感到絕望,甚至重複出現自傷或是自殺的念頭
因此當孕媽咪發現自己、或者另一半發現孕媽咪有以上類似的症狀產生,記得多關心以及多陪伴孕媽咪,讓孕媽咪不要持續太久低落的情緒。
哪些類型的孕媽咪容易有產前憂鬱呢?
並不是每個孕媽咪都會有產前憂鬱的困擾,但以下類型的媽咪,發生的機會會比較高,需特別注意。
- 曾經罹患過憂鬱症:
在懷孕前或者前一次懷孕有罹患過憂鬱症的女性,表示她們在情緒控制上相對的脆弱,容易在懷孕期間罹患「產前憂鬱症」
- 第一胎或者年輕的媽媽:
年輕媽媽因為沒有經濟基礎、或者家庭的不支持,自身又因為有學業或者工作的困難者,懷孕對她們來說就是另一個要面對的大問題。
- 缺乏支持者:
在精神上缺乏家人、親戚、朋友的精神支持,也缺乏實質上的人力幫忙與物力支援,需獨自度過孕期的媽咪。
- 對於懷孕缺乏建立心理建設者:
懷孕並非在預期之中,又或者是未婚懷孕,必須為了未來的生活改變擔心者,將容易陷入產前憂鬱的狀態。
- 出現婚姻衝突:
夫妻之間的不和睦、婚姻不幸福,或者有第三者介入,導致婚姻破裂而離婚的媽媽,導致孕媽咪每天生活在不安、沮喪、恐慌、茫然之中。
- 得不到適當照顧者:
在懷孕期間無法得到妥善照顧、營養補充不完全的孕媽咪,也容易罹患產前憂鬱。
- 有眾多子女者:
已經生育過兩個孩子以上的媽媽,會因為家庭新成員的出現,陷入家庭沉重的家計負擔,與未來龐大的教育開銷的憂鬱漩渦中。
- 停止服藥控制者:
根據醫學報告,在未懷孕的憂鬱症患者中,在停止服用藥物後高達50%的患者會在6個月內復發,而患者在懷孕期間停止服藥控制時,也容易復發憂鬱症,因此若是想停止服藥,需與醫生做過詳細的諮詢與討論。
產前憂鬱對於寶寶的影響
產前憂鬱症可能導致孕媽咪的營養不足,或者無法克制自己戒除對寶寶有害的菸癮、酒癮,甚至出現輕生的行為,這些症狀可能導致早產、寶寶體重不足或是影響寶寶的成長發展,例如發育遲緩。
另外罹患產前憂鬱症或產後憂鬱症的媽媽,無法用健全的身心,打起精神的照顧寶寶,使得母嬰關係不好,對媽媽與寶寶都是不好的影響。
治療與預防產前憂鬱的方式
孕媽咪想要預防或者治療產前憂鬱症可以參考以下五個步驟:
- 定期測量心情溫度:計利用簡式的健康量表來定期偵測自己的心情,如果大於10分時就建議尋求心理專業的諮詢。
- 找人傾吐:透過與朋友、家人傾吐的方式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感受, 孕媽咪也可以適時表達自己的需求。求以及找到更好解決問題的方式
- 規律的運動和找時間休息:每天運動30分鐘,固定三餐的時間,並且找時間休息和從事可以讓自己放鬆的活動,有助於穩定情緒
- 補充魚油: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2014年的時候有建議,孕婦應該每週食用226克到340克左右的海鮮,用來攝取足夠的DHA。DHA和EPA同屬於Omega-3系列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須要從食物中才能攝取到的必需脂肪,DHA和EPA能強化大腦細胞膜與神經傳導物質,促進大腦的功能、增加大腦皮質,進而改善情緒
- 諮詢精神科醫師:當發現自己的情緒低落到無法透過與朋友、家人之間的傾吐而得到改善時,建議與精神科醫師做諮詢,通常醫生會引導孕媽咪如何與家人朋友再次的傾吐、溝通,醫生也會在診療後提供藥物和心理治療的專業意見給媽媽們參考。
結語
踏上懷孕的旅程應是非常喜悅與開心的事情,但因賀爾蒙的變化,讓孕媽咪的情緒不穩定,造成情緒低落進而影響另一半的心情,我想不管是孕媽咪或是爸爸都不願意見到的結果。
因此可以透過認識產前或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進而找到預防的方法以及改善治療的方式,讓孕媽咪早點避免或者恢復正常情緒,來迎接家中新成員的加入。
新手爸媽都是第一次面對懷孕這件事情,大家都在學習的階段,學著互相包容、體諒、關心、陪伴,一起面對挑戰與心理調適。
希望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可以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發,歡迎你於下方留言,讓筆者知道你的想法。
文/P.Y.Chen
Hits: 837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