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如何協助寶寶滿足口腔期,有助孩子未來身心發展
7個月的恩恩嘗試用口腔探索世界,只要看到身邊隨手可得的東西,都會放進嘴巴吃一吃再吐出來。三番兩次,都讓恩恩爸媽膽顫心驚,常常一不留心,轉身就看到恩恩又把東西放進嘴哩,曾經有一次,是把桌上圓滾滾的吸鼻器放進嘴裡含著。父母緊張地將吸鼻器拿出來,還好吸鼻器夠大,沒造成遺憾。恩恩的舉動讓父母哭笑不得,並小小斥責和禁止恩恩再拿,懵懂無知的恩恩,用小巧可愛的雙眼,疑惑著著苦惱又無奈的恩恩爸媽。
有蠻多新手爸媽可能跟恩恩父母遇到一樣的困擾,不知道孩子口腔期的時間是在什麼階段,寶寶的環境如何預備,避免危險,或者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如何陪伴寶寶度過口腔期呢? 滿足寶寶口腔期是我們父母可以協助的,也能幫忙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
精彩內容我們都整理在這裡,將在這裡與你分享,接著來了解關於「口腔期」所有的訊息吧。
文章目錄
什麼是口腔期
「口腔期」這個專有名詞,是從西元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一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人類發展五個階段「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理論其中一個項目,我們參考並統整源自維基百科的資料,粗略分類如下:
心理發展階段 | 年齡 | 行為滿足心理 | 發展重點 | 未獲得滿足或限制對長大的負面影響 |
口腔期 | 0-1歲 | 透過吸吮、咀嚼、吞嚥等口腔行為來滿足 | 口腔滿足 | 性格上悲觀、依賴藥物或是酗酒、潔癖 |
肛門期 | 1-3歲 | 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 | 衛生訓練 | 冷酷、頑固、剛愎、吝嗇 |
性器期 | 3-6歲 | 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來獲得滿足 | 寶寶已能辨識性別 | 戀父或戀母情結 |
潛伏期 | 7歲-青春期 | 周邊事物,興趣擴大 | 探索世界,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 |
兩性期 | 進入青春期
(男約12歲 女約11歲) |
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不同 | 對同儕有好奇,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性心理的發展算是在成熟階段。 |
瞭解到寶寶會有口腔期的年齡大概從出生,一直到1歲都是在口腔期的階段內,我們就能明白,寶寶習慣用這個方式來探索全新的世界,身為爸媽的我們,該如何為寶貝創造及安排一個安全又舒適的環境,陪伴他們順利度過口腔期。
不論是吸吮或是嘴巴到處咬,父母會擔心,都是為了孩子安全著想是沒有問題的,但不要限制寶寶,「那個不行碰,那個不要吃..等等」,口腔期的孩子在種種規範下,很容易沒有安全感,感覺統合發展也會受限,在小時候,心裡沒被滿足情況下,長大成人,容易會有人格發展的困擾。
因此,請改用正向指令來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開心且安全的探索世界,父母們,我們一起往下面看,如何做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
滿足寶寶口腔期的方法:親餵/瓶餵/奶嘴/安全玩具/固齒器
親餵-
寶貝剛出生的時候,我們就很自然的在滿足寶寶的口腔期了,像是一般現在都鼓勵媽咪們親餵,透過吸吮及吞嚥奶水的動作,寶貝自然而然就能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親餵好處多,不只是滿足口腔期,更是媽咪與寶貝的甜蜜時光。
瓶餵–
若是無法親餵的媽咪也別沮喪,將奶水或奶粉倒入奶瓶泡好,餵食寶寶的過程,也是一種滿足。用奶瓶瓶餵,寶寶也會從過程學習到吸吮及吞嚥,進而得到心理的慰藉。
奶嘴-
許多父母會擔心,吃奶嘴的孩子牙齒咬合和口腔發育會不會變形,或者受到阻礙。其實在前期有使用奶嘴,可安撫寶寶的情緒,讓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發育也會變得更好,反而不太會有發育不良的風險。
大概在1-2歲,口腔慾望期慢慢下降時,就可以練習讓孩子戒掉奶嘴,透過其他安撫方式,讓他不再依賴奶嘴,2歲後仍有咬奶嘴習慣的話,會對日後牙齒發展與衛生有不良影響,最慢請家長在3歲半(孩子長出恆齒前)完全的戒除,才能保護孩子發育完整。
隨著年齡增長,寶寶對於外面的世界越來越有興趣,活動力也逐漸增強,這時候寶寶到處會將所看到的東西,放進嘴巴,吃吃看,舔舔看或是摸摸看。觸覺、味覺各項感覺統整起來,讓他對於東西有個初步的認識。
安全玩具-
此時的父母可以準備一些啃咬方便的安全玩具,比如說:咬不爛布書,讓寶貝可以一邊享受與父母共讀的親子時光,又能咬布書。父母在購買時,也稍微留意使用的油墨、來源,是不是食品級的標示等。市售仍有許多可供嬰兒啃咬的玩具,父母們可以依照自己喜好,幫孩子挑選可愛的玩具。
固齒器–
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陸陸續續都會有長牙齒情況,固齒器的功能多半都是讓孩子們能有磨牙、咬合、咀嚼的用途,多半是由食品級的矽膠製作而成,可讓孩子們放心啃咬,又能高溫消毒。
請爸媽記得,不管使用哪種滿足寶寶口腔期的器具,都建議要頻繁消毒、清潔,也要讓孩子們養成洗手的好習慣,讓病菌不輕易從口入。
照顧口腔期寶寶,父母所須注意事項: 避免限制/危險物品/咬人
這時期的寶寶,在上述提到的安全器具與環境維護,接著小小叮嚀,讓照顧口腔期的父母,所需注意的事情。
避免限制-
這點小編覺得對爸媽來說很困難,父母都是出自於愛與保護,想要孩子能安全長大,有時候就會盡量讓孩子不要受傷,所以在我們已經做好大部分的器具與環境準備,就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和發現世界的每個角落。父母跟著寶貝一起成長,讓我們用鼓勵取代責罵,讓孩子們在開心的童年中成長吧。
危險物品–
尖銳物、電池、錢幣、刀具..等,會容易造成寶寶吞下去有窒息危險的物品,都需要父母收好放高高,不要讓寶寶有容易拿取到的地方,這樣才不會在沒留意之時,寶貝在玩耍時,受到傷害。
咬人–
啊!很痛,被咬的感覺,第一個本能反應就想要回擊,想必許多父母在養兒育女過程中,被自己的孩子給咬過無數次,每次內心有股衝動想一巴掌過去,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
但這時期的寶寶並不知道,這樣會給大人疼痛的感覺,在他可愛小小世界中,理解到的是,可以咬人很好玩,咬到肉肉和皮膚的感受很有趣。跟寶貝的互動,咬人是很可愛的行為,同時也是寶貝在表示他的焦慮,但容易造成別人受傷。
所以在遇到常咬或喜歡咬人的寶寶,父母可以從平常生活觀察,寶寶在焦慮什麼,有什麼方式可以取代咬人的表達,溫柔而堅定的告訴寶貝。不可以咬人,但可以咬玩具之類的練習。
讀完這篇文章後,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或者是你的寶貝也曾經經歷「口腔期」的有趣深刻故事呢?歡迎你一同於下方留言處寫下你的經驗,分享給寶寶未來或是正在經歷「口腔期」擔心且苦惱新手爸媽們。
文 / BoN.Chen
Hits: 78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