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照顧】注意!嬰幼兒的拉肚子有可能造成脫水!5個照護方法讓寶寶快快恢復健康
寶寶兩歲以前,因腸胃壁尚未發展完全,加上免疫系統也尚未成熟,整體的防禦機制尚未完整的建立,腸胃就容易受到病毒跟細菌的攻擊,在難以抵擋的情況之下便經常會發生拉肚子的情形。
一般來說新生兒特別容易拉肚子,爸媽們需要格外的注意,因為新生兒相對體表面積比成人大,體內所佔的水分也比成人多,如果在沒有進食情況下拉肚子,可能一天之內就會脫水。因此當寶寶發生拉肚子的情況,就需要特別的留意及後續的照護,才不會發生後悔莫及的狀況。
如何判斷嬰幼兒是不是拉肚子?
要判斷寶寶是不是拉肚子,首先應該先了解拉肚子的定義,所謂的「拉肚子」必須是和寶寶平常的大便型式、次數來作比較,如果近期的大便含水有較多或有黏液及顏色上的改變,或是次數比平常增加等等,才有可能是拉肚子。餵母奶或配方奶的寶寶大便通常呈現稀便狀且帶點酸味,顏色大概都是漂亮的黃色,次數一天少則三、五次,多則10次以上的少量大便。但只要寶寶能吃、能睡、能玩、臉色紅潤,體重有穩定的增加,這樣子的大便型式對寶寶而言便是正常的,不算拉肚子。
讀到這裡,你是否也想針對嬰幼兒拉肚子做更深入的了解呢?就跟著筆者一起閱讀下去吧!
判斷嬰幼兒是否拉肚子
寶寶正常的大便型式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 喝母奶的寶寶
喝母奶的寶寶每天約三到四次的大便,顏色上偏黃綠色,型態偏糊狀,但有的寶寶喝母奶,可能一天10到12次的少量大便,不過因為母奶很容易被吸收與消化,根據統計,全母奶的寶寶有可能三天大一次便,或者七八天甚至十幾二十天才大便。
- 喝配方奶的寶寶
配方奶的寶寶就比較固定一點,每天大約一到兩次大便,或者兩三天一次大便,顏色偏黃,成型的便比較多。
所謂的「拉肚子」是和寶寶平常的大便型式、次數作比較而來的結果,如果寶寶的目前大便很水、量變多、有黏液、顏色及次數上有改變,像是有以下情況,就可以考慮判斷是否為拉肚子了。
- 比起平常大便次數明顯的增加
- 比起平常大便變得更糊狀或呈現水狀
- 大便的顏色變成綠色或者是其他奇怪的顏色且氣味異常的臭
造成嬰幼兒會拉肚子的原因
因寶寶腸胃尚未發育完整,因此拉肚子便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爸媽們應該要針對拉肚子的症狀做詳細的評估及檢查,並且及早做治療,避免發生嚴重的併發症。但引起寶寶拉肚子的原因有很多種,將在以下做說明:
-
喝奶狀況有問題:
寶寶到兩歲之前都會需要喝奶,如果有拉肚子的狀況大多與喝奶有關,有以下幾種狀況可以做參考:
-
-
奶量過多:
- 奶量過多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爸爸媽媽都知道寶寶的奶量應該要慢慢地增加才會長得快,但卻有可能因為寶寶屬於口慾較強的寶寶,常表現出吃不飽的狀態,導致爸媽在短時間內增加到讓寶寶一餐多喝了180到210 C.C,依照寶寶一天六餐的情況來說,就多喝1公升以上,對寶寶幼小腸胃來說是很大的負擔,這時就會引起拉肚子的狀況,而且如果長時間都喝太多奶,也會養成吃到太飽的習慣,種下日後肥胖的因子。
-
突然更換配方奶:
- 爸媽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營養,有時看到了很棒的配方奶就會馬上更換。如果寶寶原本的排便情況穩定,突然換了另外一種配方奶,很容易不適應而開始拉肚子。因此在改變配方奶的時候應該要一匙一匙慢慢地更換,寶寶如果沒有便秘或拉肚子的症狀再全部換掉。
-
沖泡方式錯誤:
- 一般奶粉會有大匙與小匙之分,小匙要加30C.C的水,大匙的要加60C.C.的水,有些長輩可能泡的比例不對導致牛奶濃度不對,寶寶的腸胃為了達到平衡狀態,必須將體內的水分排掉,此時就會造成拉肚子。
-
對奶過敏:
- 如果寶寶是對奶蛋白(母奶或配方奶都有奶蛋白)過敏,症狀並不會立刻出現,通常會在喝奶後的一到兩個月才會有過敏現象,會開始出現黏液便。
- 通常喝完可能會立即睡著,配方奶在胃部的排空需要兩個小時,解完便後才會有飢餓感,但對於奶蛋白過敏的寶寶來說,通常都在喝完奶後一個小時內就哭了,此時爸媽就必須考慮現在喝的牛奶是否不適合。
- 假設如果要換成低過敏的那一份,也不用一下子換太快,因為低過敏奶粉比較不甜甚至有點苦,如果寶寶感覺到苦味,就可能拒絕喝奶,因此也是需要一匙一匙慢慢更換,以寶寶可以接受的濃度為主。
-
乳糖不耐:
- 有些寶寶對於奶粉裡面的乳糖不適應,一般來說很少有寶寶不能代謝乳糖,但有的可能是因為乳糖酶較少,造成代謝乳糖的能力較差,因此選擇有添加乳糖的配方奶就可能消化不良,導致脹氣、拉肚子,這時候就建議選擇不是乳糖為主的配方奶來做代替。
- 有些寶寶對於奶粉裡面的乳糖不適應,一般來說很少有寶寶不能代謝乳糖,但有的可能是因為乳糖酶較少,造成代謝乳糖的能力較差,因此選擇有添加乳糖的配方奶就可能消化不良,導致脹氣、拉肚子,這時候就建議選擇不是乳糖為主的配方奶來做代替。
-
-
副食品添加錯誤:
當寶寶滿六個月後會開始添加副食品,從原本只喝奶到吃奶以外的食物,這過程中就可能導致排便的習慣改變,又分為以下兩種:
-
-
副食品添加太快:
- 副食品中有一些纖維會刺激寶寶的腸胃,使得排便次數變多,如果寶寶在吃副食品時,添加太快或吃到不適合或沒吃過的食物,都可能引起拉肚子。九個月以下寶寶的副食品應以植物性為主,如果太小就給予蛋白質等消化的食物,會使其穿透細胞壁,誘發腸胃道敏感,導致嘔吐、拉肚子等等。
-
-
-
添加過多的糖分:
- 寶寶都喜歡吃一些帶有甜味的食物,造成長輩經常給予過多的糖,例如果汁、糖果等等。但糖份在體內會吸收許多水分,因而刺激腸胃道造成拉肚子。
- 寶寶都喜歡吃一些帶有甜味的食物,造成長輩經常給予過多的糖,例如果汁、糖果等等。但糖份在體內會吸收許多水分,因而刺激腸胃道造成拉肚子。
-
-
感染病毒或細菌:
病毒、細菌或原生蟲的感染及食道中毒,都有可能造成寶寶拉肚子,感染又可以分為腸胃道感染以及泌尿道感染:
-
-
腸胃道感染:
- 當細菌、原蟲、寄生蟲、腸病毒等等進入寶寶體內,就會造成拉肚子,這部分通常與飲用的水或吃的食物受到污染有關,其中又以輪狀病毒與沙門氏菌最為常見,這些會有季節及區域性的差異。
-
泌尿道感染:
- 寶寶的泌尿道感染症狀並非和成人一樣的頻尿、解尿疼痛,而是以發燒拉肚子來表現。
-
其他感染:
- 另外當寶寶有感冒、細支氣管炎、肺炎、咽喉炎等等的疾病也會引起拉肚子。
-
-
先天性的腸胃異常:
在小兒先天疾病中,常見的先天性巨結腸就會出現拉肚子的情形。
一般人的腸胃道腸壁之肌肉層與黏膜下層有神經細胞的存在,會促進腸胃道蠕動和肛門括約肌的收縮,讓大便可以從肛門排出。但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的寶寶因為缺乏這條神經,使得大腦無法傳遞排便的訊息,就會產生拉肚子的情形。
嬰幼兒拉肚子的5個照護方法
當寶寶發生拉肚子的情況時,除了第一時間就醫外,回到家之後的照護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分為以下幾點說明:
-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 市售的運動飲料都可以當作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使用,但因其含糖成分及滲透壓太高,建議較小的嬰幼兒使用時可以加水對半稀釋,或者選用醫療專用的口服電解液。
-
發燒的照顧:
- 如果寶寶發燒了,建議用溫水毛巾擦拭身體或服用退燒藥,盡量不要使用退燒塞劑,以免刺激肛門造成更嚴重的拉肚子。
-
皮膚的照顧:
- 當寶寶拉肚子時,要勤換尿片,當大便過後可以用棉花沾溫水輕輕擦洗,擦完後可以抹一點凡士林或屁屁膏,隔絕大便與肛門,避免寶寶得到紅屁股,如果已經有紅屁股的症狀,在屁屁晾乾後應使用醫院開的處方藥擦藥
-
觀察並記下寶寶大便性質:
- 當寶寶出現拉肚子的症狀時,要記錄大便的次數、大便的量、顏色等等,在就醫時最好能帶上最後一次的大便,讓醫生做參考。
-
隔離污染源:
- 如果寶寶拉肚子的原因,是因為傳染病所引起,必須將寶寶及寶寶排泄物、衣物、食具和別人的隔離,以免傳染給其他的人。
結語
因寶寶的腸胃道發育尚未完整,因此拉肚子算是常見的病症,但絕大多數的拉肚子都是短暫的現象,不用過於擔心,不過當寶寶拉肚子的狀況如果持續超過兩週,且出現脫水的症狀(例如:超過8小時沒有尿尿或不排尿)或是大便出現異常的血絲,或是經常拉肚子,都要儘快帶寶寶去看醫生。
讀完這篇文章後,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呢?如果你有過照顧寶寶拉肚子的相關經驗?歡迎你一同於下方留言處寫下你的經驗,分享給正在經歷相同困擾的孕媽咪們。
文/P.Y.Chen
Hits: 81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