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別擔心!做運動可以改善
當懷孕的旅程來到尾聲時,胎兒總在媽媽的肚子裡翻滾伸展四肢,每次產檢醫生除了追蹤胎兒的生長狀況之外,也會特別留意胎兒的胎位位置,因為胎兒的胎位狀況雖然不會影響在肚子裡的發展,但卻會影響孕媽咪後面選擇生產的方式。 因為胎兒的胎位正常,媽咪就可以選擇自然產,如果胎兒的胎位到生產前都是不正的狀態,就只能選擇剖腹產了。今天來聊聊胎位不正的相關議題吧!
文章目錄
什麼是「胎位」?
所謂的胎位指的是胎兒要分娩出來時的位置,女性子宮的形狀屬於「倒梨型」,上寬下宰,通常要到懷孕32週以後,胎兒會自己轉向成頭下腳上的位置。一般在28週以前,因為胎兒較小子宮的空間比較大,還能在子宮裡轉來轉去。到30~32週左右,胎兒相對地變大,子宮空間已經不夠他活動,胎位就會逐漸固定,比較不容易產生大動作的變化,在醫學臨床上有九成以上都是以「頭位」為主,出現胎位不正的機率相對較小。所謂的頭位就是正常的胎位,頭朝下,臀部朝上,就是胎兒的頭朝下靠近孕媽咪的骨盆位,臉部可能朝向孕媽咪的背部,呈現倒立的姿勢在孕媽咪的肚子裡,在自然產的時候胎兒的後腦勺會先分娩出來,這也是最好的生產胎位。
胎位不正的類型
在醫學臨床實驗中大約有小於一成左右的機率會發生胎位不正的情況,而胎位不正的姿勢有好幾種,包含臀位、橫位、斜位、額位、顏面位、複合位、枕後位。最常見的為臀位,約占所有胎位的3%,橫位和斜位佔0.3%。各個胎位不正的定義如下:
- 臀位:是指胎兒先露出來的部位是臀部,而且胎兒屁股在最下面呈坐姿狀態。臀位又分成三種,完全式、不完全式、直腿式。完全式臀位是指胎兒頭上腳下,以臀部為先露部位,腳的部分可能是彎曲或伸直。不完全式臀位是指頭上腳下,一腳伸直一腳彎曲,先露出的部位則是腳。直腿式臀位是指以臀部位露出部位,跟完全式臀位最大的區別在於胎兒的腳是伸直的且伸向頭部的地方。這些胎位都是在自然產時胎兒可能會是腳或屁股先出來,頭部會成為最後出來的部位,提高了生產的困難度,而且如果在臀位的胎位狀態下自然產,胎兒容易受到臍帶繞頸,或者擠壓到臍帶,影響臍帶中的氧氣與血液的供應。所以在34週之前,如果胎位還沒從臀位轉正,就會建議用剖腹產的方式生產。
- 橫位、斜位:胎兒會呈現打橫或斜躺的姿勢在子宮內,出現這樣胎位的機率很低,通常在生產前胎兒會自行調整成正常的胎位,如果生產前仍保持呈橫位或斜位,就一樣建議剖腹產的方式生產,以免在自然產時造成風險。
- 額位:正常的胎位是頭頂會頂在子宮頸口,當胎兒的頭呈現不完全仰伸的姿勢,造成額頭頂在子宮頸口,就稱為額位。
- 顏面位:此種胎位與額面相似,都是胎兒的頭朝下,但胎兒的頭會向後仰伸,使得臉部朝向子宮頸口,胎兒的先露部位為下巴,容易造成產程遲滯的問題。
- 複合位:此種胎位是頭朝下的,但不只有露出頭而已,可能會伴隨著一隻手在前面或左右兩邊。
- 枕後位:此胎位為胎兒的後腦勺朝向子宮頸口,大約有5%的胎兒無法變成枕前位,這種的胎位會造成產程拉長,生產期間會背痛,需要輔助生產。
胎位不正的原因
孕媽咪能否選擇自然生產,不僅僅取決於媽咪和胎兒的身體狀況,胎位是否正常也是決定胎兒出生方式的主因之一,造成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很多,但沒有明確的醫學根據指出造成胎位不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媽咪或胎兒都可能是影響的關鍵。
媽媽的因素:
- 子宮問題:有子宮畸形、子宮肌瘤、雙角子宮等。
- 胎盤位置:胎盤過於靠近子宮頸口或太高都會影響胎兒的胎位。
- 懷多胞胎:多個寶寶會把子宮撐鬆弛,提高翻轉的機率,或者其中一個的胎位轉不過來。
- 羊水多寡:羊水過多胎兒容易翻轉,過少也會造成胎位不正的胎兒轉不過來。
- 已生產過:懷孕過的孕媽咪,因子宮被撐大的關係,胎兒容易在子宮內換位置。
- 有過胎位不正的經驗:前一胎如果有胎位不正的情形,下一胎出現的機率就會變高。
胎兒的因素:
- 胎兒體型:如果胎兒的體型偏小,就容易在子宮內翻轉,如果胎兒體型過大就有可能在胎位不正時,轉不回來。
- 胎兒異常:例如水腦症、無腦症或者早產兒。水腦症的胎兒因為頭部重量較重,無法翻轉成頭下腳上的正頭位。
胎位不正發生的機率與各週比例
根據醫學統計,胎兒從標準胎位出生的機率高達92%~93%,胎位不正的機率會小於一成,在各個孕期週數發生胎位不正的比例如下:
- 16週到28週發生胎位不正的比例約為25%,這時的胎兒還不算大,還可以在子宮內自由地翻轉。
- 32週胎位不正發生的機率約為7%~10%,當胎兒超過30週以後,胎位不正的情形會大幅下降,大部分的寶寶都會就定位了,不過在這段期間,少數胎位不正的胎兒還是有轉正的機會。
- 35週胎位不正發生的機率約為7%~8%,其中又以臀位的胎位最多,約佔3%~4%,當孕期超過33週以後,遇到胎位不正要轉正的機率就越來越小,但如果是懷第二胎的孕媽咪,還是有機會在更後期之後轉正。
- 超過37週發生胎位不正的機率約為7%左右,如果到了38~39週胎位仍未轉正過來,就需要選擇以剖腹產的方式生產會比較安全。
改善胎位正運動姿勢
當孕媽咪知道胎兒的胎位不正時,都會非常緊張,希望做些什麼運動來改善胎位不正的問題,以下說明常見的胎位不正運動方法及原理:
- 膝胸臥式運動:這個動作是指孕媽咪採趴姿,將膝蓋跪地打開與肩同寬,胸部貼地雙膝彎曲臀部抬高,利用大腿及臀部將下半身抬起,藉由重心的改變,讓胎兒的胎位轉正,建議早晚各做一次,每次5~10分鐘,採用這個動作須注意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如果子宮收縮,就不適合執行,因為子宮收縮時,胎兒能翻轉的空間變小,如果執行膝胸臥式運動也達不到效果。第二個注意事項為評估自身能力,膝胸臥式運動為頭朝下屁股朝上的姿勢,持續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出現頭暈的狀況,加上懷孕後期肚子變大,做此動作有所不便,建議孕媽咪評估自身能力,不用勉強自己堅持做到5~10分鐘。第三個注意的重點為其他的生理不舒服,如果孕媽咪有出現陰道出血、前置胎盤或其他生理不舒服,請先諮詢醫生是否適合做這個運動改變胎位。
- 瑜珈:建議孕媽咪可以做孕婦瑜珈,因為這個瑜珈的動作比較緩和,想矯正胎位不正的問題,建議使用「橋式」來協助。
- 游泳:水的浮力會讓產婦比較輕鬆,藉由自由式、蛙式來鍛鍊身體肌肉而間接矯正胎位。
- 胎位外轉術:是指醫生利用雙手在孕媽咪的肚皮外面順著胎兒姿勢將胎兒的頭往下推擠,矯正胎兒姿勢,雖然這樣的方法不屬於侵入性的矯正,但因力道不小,有可能會造成胎盤早期剝離、臍帶繞頸、破水等等的風險,因此近年來這樣的矯正方式越來越少醫生使用。
- 針灸:此方式是利用艾草針灸在雙腳小指的「至陰穴」,一週可以做3~5次,每次約煙燻15分鐘,持續2週到1個月,就有機會讓胎兒的胎位轉正。
結語
一般來說,胎位不正出生的胎兒,除非本來就有先天異常,否則出生後會與正常胎位出生的寶寶一樣的健康正常,爸爸媽媽不需要過度擔心。另外胎位不正的情況通常到懷孕後期7、8個月左右,約有九成的機率會轉正,但如果到生產之前還是沒有轉正,可以選擇剖腹產的方式生產,相對來說比較安全,以及可以降低胎兒生產的併發症。
上面提到的胎位不正的運動方法,其實沒有實驗數據證明絕對有效,只能說可以試試看,看看有沒有機會可以轉正,但如果最後仍轉不回來,就還是選擇剖腹產的方式生產吧!
文 / P.Y.Chen
Hits: 2857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