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際,腸病毒會發燒又起疹子,該怎麼預防?
炎炎夏日,也是即將開學的季節。小編要幫寶貝找尋適合的托嬰中心,在參觀中心環境時,學校主任介紹了許多項目,剛好這時候的氣候是「腸病毒 」好發時期,所以學校主任提及請父母留意在幼稚園或是托嬰中心團體生活中,如果孩童疑似或確診「腸病毒 」這類型的法定傳染病,學校會請父母先將寶貝帶回家照顧,避免群聚感染。
這麼謹慎的處理,不得不讓小編好奇的想進一步研究,這個來勢洶洶的「腸病毒 」,到底是什麼? 大部分發作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哪種族群的人比較容易感染? 怎麼傳染的?身為家長的我們,瞭解後,無論是幫寶貝預防,或是當一些症狀發生時,都可機警地先帶寶貝去就醫,搶在黃金治療期。
為此,我們整理出一篇參考文章,讓父母能瞭解「腸病毒 」,知己知彼,才能戰勝疾病,同時又能預防勝於治療,減少感染的發生。
認識「腸病毒」(常見種類)
腸病毒,不只是一種病毒,這裡泛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多種病毒類型,如:克沙奇A或B型病毒(又細分成28型),腸病毒68-71型,伊科病毒,小兒麻痺病毒等…總共超過十種。
每年好發的腸病毒類型是腸病毒71型,症狀及表徵上相似於它的克沙奇A型病毒,腸病毒71型容易變成重症,父母要特別留意孩子情況,還有另一種腸病毒D68型,也是有可能演變併發重症。這支可怕的病毒倘若溜進校園裡面,就讓老師和家長都很頭痛
關於「腸病毒」的停課標準
因此,學校才會如此重視這個傳播力極度強的腸病毒,家長也同步很關心寶貝在什麼情況下會停課,要安排後續照顧及工作請假的時間。為了減少群聚感染,中央機關,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訂製了停課標準,建議幼兒園或托嬰中心,遇到下列情況就必須停課且需通報給當地衛生局知道:
- 同1班級裡,在1個星期之間,有2位以上的孩子被診斷為腸病毒,那個班級就要停課7天
- 學校內,若有班級發生腸病毒D68型感染而且併發重症,該班需停課7天
但地方政府可依造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衡量管轄範圍內的情形,適度設定屬於該地區的停課標準,更多確定資料可直接聯絡當地衛生局或教育局。
「腸病毒」的好發時間
「腸病毒」在全世界都會發生,常在炎熱的夏天和微涼的秋季節,台灣在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可能會傳染,累積出現最高峰的是在5-6月,接著是開學的9月,所以學校及家長都會好好認識一下這個聞風喪膽的「腸病毒」。
「腸病毒」兩大傳染途徑
腸病毒從確診日往前推的幾天和發病後一週,都是最具傳染力的時候。然而,腸病毒有兩大傳染途徑1.是接觸傳染2.是飛沫傳染
- 接觸傳染的來源多是家長是帶原者或是有接觸到腸病毒的病人 或者不小心上完廁所解便後未乾淨洗手 導致污染了 食物及玩具 這些東西在背 寶寶們吃到或是碰到 而被傳染腸胃道。
- 病毒潛伏在喉嚨或呼吸道,透過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飛沫,污染空氣進而被寶貝吸進去傳染呼吸道。
以上是兩種常見的傳染途徑
容易感染「腸病毒」的族群及症狀
最高風險的族群:新生兒及3歲以下的嬰幼兒
腸病毒種類不同,症狀也不一樣,腸病毒71型和克沙奇病毒A型有發燒、昏睡、噁心、嘔吐,還有常見的「手足口病」及「皰疹性咽峽炎」,這裡的「手足口病」指的是手掌、腳掌都會出現紅疹或是水泡,水泡的大小約1~2公分左右,所以這樣稱之,有些會連肛門、膝蓋或是手肘都會起疹子,盡量別讓寶貝抓破水泡,容易再有其他皮膚感染,發燒大概3天會慢慢改善。「皰疹性咽峽炎」在口腔的後半部有皰疹,影響食慾,胃口下降許多,要小心有沒有脫水的可能。
腸病毒D68型則是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症狀很像感冒,容易被錯誤判斷。寶貝若得到腸病毒的7天以內,家長要觀察寶貝有沒有很想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突然抽搐)及呼吸心跳變快。如果有上面的合併症狀,請爸媽趕快帶寶貝到大醫院看診,有可能是重症。
其次是孕婦,要留意自身免疫力,不要接觸到患有腸病毒的大人或小孩,勤洗手,注意衛生安全。如果孕期後幾天到生產前後,有發燒、拉肚子、感冒症狀、肌肉疼痛或是類似腸病毒的症狀,請務必就醫並告訴醫生,減少腸病毒傷害到新生寶寶。
最後是成人,大人也會感染腸病毒,只是多數大人症狀並不顯著,大概就像感冒一樣。不同的是,當大人康復時,他的糞便仍有傳染力,這時候還是要注意手部及食物衛生安全,避免汙染造成傳播給其他人。
「腸病毒」的治療
得到腸病毒怎麼治療呢? 現在並沒有針對腸病毒特定用藥,大部分都還是症狀治療,比如:退燒藥物,止吐藥,止咳藥..等,病程至少要7天,大多病人都會自行康復,除非有上述的嚴重症狀的前兆,建議轉診到大型醫院進行治療。
不過有得過1種「腸病毒」類型的病人,那個產生抗體會持續10年之久,除非遇到不同類型的腸病毒,就可能再被感染。
「腸病毒」不要來,保護寶貝大作戰
目前沒有疫苗可施打來預防腸病毒,所在能做的只有正確洗手,環境清潔,減少接觸源是最好的方法,那怎麼預防呢:
-
頻繁洗手:
- 洗手時機分成執行動作前與後
前:接觸寶寶,吃東西。
後:從醫院和外面回來,上廁所,更換尿布。
- 標準洗手步驟:
a.濕-打開水龍頭沖濕雙手,擦肥皂
b.搓-手心,手背,指縫,搓揉20秒
c.沖-雙手用清水沖洗乾淨
d.捧-捧水將水龍頭沖乾淨
e.擦-抽取乾淨衛生紙壓乾
-
清潔環境:
- 玩具-定期洗和擦,絨毛娃娃曬6-8小時
- 使用漂白水消毒:
酒精,一般抗菌噴霧都對腸病毒無效果。學校及家庭都可以用稀釋後的漂白水(稀釋後濃度是500ppm的漂白水)。使用前請先攪拌10-20秒,戴好口罩及手套,打開門窗通風,最好準備有刻度的杯子,再拿乾淨抹布清潔及擦拭環境,等待30分鐘後,再用清水擦一遍,以達到消滅病毒效果(調配好的漂白水應在24小時內使用完,避免沒有效果)。
如果真的寶貝不小心被傳染到腸病毒,那居家環境與保護重點又是什麼呢?
- 雷同上述的勤洗手
- 停課7天,寶寶不到處跑:在家休息7天,不去學校,公共場所等,孩子一定要停課7天,不可以提早回到學校。
- 妥善清理口鼻分泌物及糞便:腸病毒可在糞便潛伏2-3個月,請照顧者在更換尿布後一定要洗手,避免交叉污染。
- 嘔吐物或糞便污染的消毒:用稀釋後的濃度是1000ppm的漂白水,由外往內擦拭污染處。
上述訊息參考台北市衛生局腸病毒宣導三折頁,想知道更多請點這裡。
預防勝過於治療,讓腸病毒遠離我們
在這個病毒伺機而動的時刻,家長要更留意寶貝們的狀況,大家養成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居家環境消毒,透過消毒水就可以進行簡易清潔保養。降低病菌源在家裡出現,如果有參加團體生活的寶貝,跟學校一起配合,拒絕腸病毒入侵,守護好我們的未來主人翁。
文 / BoN Chen
Hits: 11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