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哺母乳技巧大揭密! 讓你與你的寶寶輕鬆建立起餵母乳的默契
所有身邊的人都在說服我餵母乳,連打開電視、網路看到所有相關配方奶廣告,都寫著一條相同標語『純母乳哺餵建議至少6個月』。唉!好不容易捱過懷胎10個月以及生產過程的劇痛,沒想到另一個大魔王這麼快就來到,常聽到人家說乳腺阻塞的痛,比生產時的痛還要痛上好多倍,由此話就可知,餵母乳的媽媽有多偉大,身旁的人真的要給他們拍拍手,多多鼓勵他們撐下去,畢竟餵母奶的路很長很難走。路途上會遇到那些困境,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此篇文章將告訴您:
- 母乳是如何形成的?
- 母乳含有那些營養成分?
- 哺乳成功的訣竅?
- 新生兒寶寶每天在哭什麼?
- 擠奶好難怎麼辦?
- 母乳媽媽的飲食上該注意那些部分?
希望能夠幫助到正在照顧新生兒的新手媽媽們,或是正在懷孕階段想預先準備,不想讓產後太手忙腳亂的孕媽咪們,讓大家一起在餵母乳的路上,少走一些冤枉路吧!
第一章:母乳的形成
當寶寶吸吮媽媽的乳房,同時間傳遞訊息到媽媽的大腦,大腦會分泌激素,激素經由血液運送到達媽媽的乳房,使乳房分泌奶水,母乳就形成了!影響乳汁分泌及排出的主要激素有兩種,一種是腦垂體前葉分泌的「催乳素」,能夠刺激乳腺分泌乳汁,當寶寶用力吸吮能夠促進乳汁分泌;另一種激素是由腦垂體後葉分泌的「催產素」,能夠刺激腺泡及乳腺小管周圍的小細胞收縮,使乳汁進入乳腺大管和乳竇,讓乳汁從乳頭流出來。
階段性母乳的營養價值:初乳、過度乳、成熟乳
母乳成分會隨著嬰兒生長需求做滾動式調整,意思就是母乳能夠追蹤嬰兒在不同時期的成長需要,自動調配母乳的營養比例。母乳成分的變化主要分作三個階段,分別是生產後5天內分泌的「初乳」、生產後8-20天之間分泌的「過渡乳」、生產20天後分泌的「成熟乳」。
初乳(colostrum)
產量少且質地黏稠,顏色呈現淡黃色,含有豐富蛋白質,多種抗體,糖分少和脂肪含量低的特點。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乳鐵蛋白,能夠幫助嬰兒在剛脫離母體接觸到外面世界時,抵抗細菌的侵襲。因此,初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給予嬰兒足夠抗體,對抗外界感染!同時,初乳還具有幫助嬰兒排出胎便,促進消化、清理腸道,防止黃疸等功能。
過渡乳(transitional milk)
在產後8-20天之間,母乳的組成也持續在改變,使母乳能夠符合嬰兒的生長所需。此時的乳汁免疫球蛋白和蛋白質濃度逐漸減少,而脂肪、乳糖、水溶性纖維素逐漸增加,一直達到成熟乳的階段。
成熟乳(mature milk)
在產後20天之後,乳汁顏色逐漸轉變成淡淡的乳白色,成分趨於穩定。成熟乳的成分,除了水分外,主要成分包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酵素等營養素。
成熟乳分作前奶、後奶的兩段,「前奶(Foremilk)」係指剛餵哺的前幾分鐘流出的乳汁,含有豐富水分,讓嬰兒能夠解渴防止脫水,腸道保持暢通,前奶富含較多蛋白質、乳糖、維生素、礦物質等。當嬰兒喝奶一陣子後分泌的乳汁,顏色逐漸偏白,這就稱作「後奶(Hindmilk)」,後奶的脂肪含量較高,能夠提供嬰兒熱量,增加飽足感。
前奶與後奶並非兩種不同的母乳,只是在每次哺乳時,乳汁的脂肪含量會逐漸遞增,這就是前後奶的主要差異。
母乳的重要組成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
母乳中有88%是水分,其它成分由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所組成,足夠的水分能夠維持身體機能,喝足母乳的嬰兒,如果尿量足夠,於6個月之前,是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的。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
母乳中第二大成分為碳水化合物約佔7%,主要以乳糖的形式存在,幫助益菌生長,減少胃中壞菌生長,改善鈣、鎂、磷的吸收。乳糖由半乳糖和葡萄糖所組成,是嬰兒能量的主要來源,幫助他呼吸、吃飯、哭泣、成長與發展。同時乳糖會轉化成乳酸桿菌,可防止腸道中的有害細菌生長。
脂肪(脂肪酸)
母乳的脂肪量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脂肪是嬰兒發育大腦及維持身體構造的重要成分,幫助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神經細胞也需要脂肪來合成與保護,脂肪也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母乳中有一種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肪,促進嬰兒腸道消化與吸收。
蛋白質(乳清蛋白)
蛋白質是嬰兒形成肌肉與骨骼的主要來源,母乳中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蛋白質,主要分成兩大類:酪蛋白(casein)佔40%和乳清蛋白(whey)佔60%。
酪蛋白擁有高鈣、不容易被消化吸收的特點,可緩慢的被寶寶吸收,產生飽足感,同時提供寶寶成長必需的胺基酸、礦物質等。
乳清蛋白則可提高營養吸收利用及寶寶的免疫力,常被提到的乳鐵蛋白可促進鐵的吸收,保護消化道粘膜,對腸病毒產生防禦作用,而免疫球蛋白則可幫助嬰兒不受到病毒和細菌的侵害。
寡醣
寡醣類似於腸黏膜細胞表面的聚糖,可與病菌結合,防止病菌附著及改善腸黏膜表面,促進腸道益生菌的增長。
礦物質
母乳中含有適量的鈉、鈣、磷,可避免罹患心血管疾病。只是母乳的鐵質含量比配方奶低,因此在嬰兒滿6個月後,喝純母乳的嬰兒,需額外補充含鐵的副食品,滿足嬰兒對鐵的需求。
維生素A、C、E
清除嬰兒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氧游離基,減少不必要的發炎反應。
生物活性因子
母乳與配方奶最大差異,母乳含有配方奶無法複製的生物活性因子,可對抗多種感染源的保護力,會影響成長的荷爾蒙與成長因子,調節免疫系統的生物活性功能。
酵素
可以水解PAF血小板活化因子,促進營養素的吸收,減少壞死性腸炎的發生。
媽媽餵母乳的5大好處
- 幫助產後子宮收縮:嬰兒吸吮的動作,刺激腦下垂體後葉分泌催產素,促進子宮進行收縮,進而幫助脹大的子宮恢復原本大小。
- 加速產後身材恢復:餵母乳一天能消耗500卡熱量,相當於做有氧運動一小時能消耗的熱量。而且,因為哺餵母乳的關係,大多數媽媽在飲食上,會特別注意要吃得營養、健康清淡,避免將不健康的飲食,透過母乳傳遞給嬰兒,進而幫助媽媽瘦身。
- 減低多種疾病罹患率:哺乳可減少產後大出血、停經前的乳癌和卵巢癌罹患機率、降低貧血的嚴重程度、停經後的骨質疏鬆症等好處。
- 經濟實惠又新鮮:每個月可省下一筆配方奶的開銷,日積月累對家庭支出的負擔節省不少,況且親餵母乳新鮮又不需擔心儲存問題,外出時也不需攜帶奶瓶、奶粉、熱水等瓶瓶罐罐,省時且方便。
- 天然避孕法:利用哺乳時腦下垂體分泌的泌乳激素,使促性腺激素下降,進而讓卵巢不排卵的原理,延長產後月經恢復的時間,達到自然避孕的效果,但效果非百分之百,因此產後恢復性生活時,最好配合其它避孕方式較為妥當。
母乳寶寶的5大優勢
- 營養完整、客製化調配:母乳就像是媽媽為寶寶專屬調配的配方奶,針對自己寶寶出生的情況,母體自動調配出最適合的比例配方。舉例來說,生下早產兒的媽媽所分泌的母乳,會比一般生下足月寶寶的媽媽,分泌的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質、鈉、磷、氯化物和其它養分。即便這種差異很細微,但這些額外的營養對於小寶寶,還是相當重要的。
- 量好質佳、容易吸收:母乳中的蛋白質容易消化,所以更適合寶寶食用,母乳中含有一種酵素(脂肪分解酶),可幫助寶寶更充分消化與使用母乳中的脂肪。
- 增加寶寶抵抗力:母乳中含各種抗感染因子,如巨噬細胞、乳鐵素、溶菌素、補體及分泌型IgA抗體等,可對抗許多病毒和細菌。抗菌因子多可增加嬰幼兒的抵抗力,降低感冒、腹瀉、便秘、皮膚病、中耳炎的發生機會。
- 過敏風險低:母乳含免疫調節因子,可發展與加強寶寶的免疫系統,如蕁麻疹、濕疹、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喝母乳可降低寶寶的過敏症狀。
- 寶寶不易胖:專家研究指出,如果寶寶出生的前六個月喝全母乳,將來肥胖的機率,會比全喝配方奶的寶寶減少22%。原因可能是寶寶用力吸吮母奶的力量,對他來講也是一種運動。另外,配方奶為了要模仿母乳的營養成分,有可能額外添加成分,導致寶寶變胖。
第二章:如何哺乳
懷孕期的哺乳前準備:清潔、按摩
在懷孕後期,有些孕婦就會開始分泌少許乳汁,也就是說在胎兒分娩前,乳房也在為寶寶出生後,提供食物做足準備。因此哺乳的準備,應該從懷孕期間就開始,也為產後首次面對寶寶哺餵母乳時,減少一些緊張與擔憂。哺乳前的孕期準備工作如下:
- 清潔乳頭:在懷孕期間可能會有少許的初乳溢出,若沒有去清潔,可能會導致乳頭末端有分泌物黏住。建議從懷孕中後期開始,在洗澡時特別在手上抹肥皂,針對乳頭輕輕的搓揉清洗,如有分泌物黏住乳頭末端洗不掉時,可在洗澡前於乳頭上塗抹油類,等待5-10分鐘後去清洗,應該就能夠清潔乾淨。
- 按摩乳房:一天一次按摩乳房,每次2-3分鐘即可,可選在睡前或洗澡後舒適的狀態時。按摩乳房很重要,能夠促進乳房的血液循環、乳腺發育等,讓分娩後容易發奶。乳房適應了每天按摩,也適應了來自外界的刺激,到時對於寶寶的吸吮,也不會那麼抵抗。
- 選擇適合母乳餵養的醫院:選擇醫院有可以母嬰共處的房間,以及產後調理的月子中心,選擇有電動吸奶器,或可以母嬰同室的地點。
- 儲備營養(卵磷脂):在懷孕及哺乳期,媽媽都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例如多吃含有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特別是豆製品,含有異黃酮,有調節雌激素的作用,有助母乳分泌。此外也要多吃蔬菜、水果,讓母乳營養且排毒。許多哺乳媽媽會在孕期會補充卵磷脂,卵磷脂具有乳化作用,可用來降低母乳中的黏性(脂肪結塊或過濃),增加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因此時常被用來推薦,對抗復發性乳管堵塞,但食用卵磷脂補充劑時,請特別注意每日劑量,避免攝取過量。
- 準備好餵母乳的相關用具:在準備住院包時,記得帶哺乳用的靠墊、哺乳胸罩、溢乳墊等。如果選擇瓶餵母乳,也記得攜帶擠乳器、奶瓶等。
產後30-60分鐘 把握寶寶的黃金尋乳期
當胎盤分娩出,媽媽體內的荷爾蒙濃度會急劇下降,促使腦下垂體前葉分泌大量泌乳素,刺激乳腺管增生,使乳房開始分泌乳汁,充滿在輸乳管及輸乳竇。當寶寶吸奶時,泌乳素的分泌增加,也刺激產生排乳反射(或噴乳反射),使乳汁排出。排乳反射是一種神經性的刺激,會因為寶寶的吸吮、媽媽聽到寶寶的哭聲而增加;反之,若媽媽心情不佳或身體不適,則會產生抑制而減少。乳汁分泌的供需原理(指乳汁的產生或泌乳量),會受到乳房完全排空,以及吸吮次數的影響。也就是寶寶喝得多,定期排空乳房,乳房就會製造更多奶水,去供應寶寶的需求。
因此,產後應該儘早哺餵母乳,最佳時機是在分娩後30分鐘到1小時之內,原因是寶寶這段時間是處於警覺狀態,會出現強而有力的吸吮反射,這時寶寶比較容易找到媽媽的乳房和奶頭,也就比較容易學會吸吮母乳。
如果媽媽分娩後,身體恢復不錯,可以把握這個黃金半小時,讓寶寶開始練習咬奶頭,寶寶在吸吮母乳的同時,媽媽體內的母乳分泌量也會增加,並促使子宮收縮,從而減少出血等產後綜合徵兆等多項好處。
5款基本哺乳姿勢:搖籃式、交叉搖籃、橄欖球、後躺餵、側躺餵
哺乳姿勢百百款,基本上只要寶寶吸得開心,媽媽餵得輕鬆,就是好的哺乳姿勢。剛開始餵奶時,媽媽可能還抓不到訣竅,或是與寶寶之間的默契尚未養成,因此通常會建議幾種基本的哺乳姿勢,讓媽媽在一開始學習餵乳時,能夠比較容易上手。
- 搖籃式(Cradle Hold):最常見的餵奶姿勢,適合比較成熟、喝奶技巧比較好的寶寶使用,搖籃式的優點,隨時隨地都可以餵奶,無論是在床上、椅子上、戶外都可以使用,缺點是媽媽的手臂及肩膀很容易痠痛,且比較難去調整寶寶含乳姿勢,這個姿勢要特別注意,盡量減少媽媽用手臂支撐寶寶的重量。
- 交叉搖籃式(Cross-Cradle Hold):基本操作方式類似搖籃式,只是媽媽手擺放位置有所不同,交叉搖籃式適合含乳需要幫忙的寶寶使用,例如早產兒、媽媽乳頭凹陷、媽媽乳頭較大等,需要把乳頭固定住餵奶時使用,這個姿勢的優點,媽媽可看到寶寶含乳的情況,比較容易調整和控制媽媽自己的乳房或乳頭形狀,缺點是媽媽使用的力量要更多,媽媽的手臂、肩膀、腰等都更容易痠痛。
- 橄欖球式(Football Hold):這個姿勢很適合剖腹產的媽媽,在產後頭幾天餵奶時使用,同時也適合雙胞胎的媽媽餵奶使用,橄欖球式最大的優點是不會碰到剖腹產的傷口,同時也方便調整含乳情況,缺點是需要比較多道具輔助,以及隨著寶寶長大會越來越難調整姿勢。
- 後躺餵(Laid-Back Position):媽媽最省力的餵乳姿勢,寶寶也可以自己控制喝奶的方法,缺點就是媽媽一定要有地方可以斜躺著,對於需要協助含乳的寶寶會比較困難一些。
- 側躺餵(Side-Lying Position):媽媽舒服又放鬆的姿勢,特別適合邊睡覺邊餵奶的媽媽,側躺餵的優點是寶寶邊喝奶邊睡覺,會非常有安全感,睡得更安穩更熟,也代表媽媽可以睡得很好,缺點是寶寶非常容易睡著,所以需要不斷叫醒寶寶,確定他有持續喝奶。
促進乳汁分泌的5種方法:勤於餵奶
- 分娩後儘早開始餵母乳:趁著分娩後30分鐘至1小時內,寶寶正處於警覺狀態,此時寶寶具有強而有力的吸吮反射,會最容易讓寶寶學會吸吮母乳。
- 勤於餵奶:不限時間且經常哺乳,只要寶寶想喝奶就餵,經常且不限時間的餵奶,可刺激乳汁分泌,泌乳量的多寡,會隨著寶寶的需求量增減,也就是餵得越多,奶量也會越多,反之亦同。餵母乳的期間,如媽媽奶量充足,儘量避免給寶寶搭配喝配方奶,否則寶寶會不容易餓而減少喝奶頻率,奶量自然會減少。
- 適時擠奶:當寶寶暫時與媽媽分開時(例如,媽媽去上班),這段時間媽媽如感覺到脹奶情形,可徒手或擠奶器將奶水排出,將奶水存放於母乳儲存袋,冰在冰箱帶回家給寶寶喝,不斷排空乳房,能夠維持奶水的分泌量。
- 兩邊乳房輪流餵奶:寶寶吸完一邊乳房後,若還想吃,就讓他吸另一邊。下一餐再從另一邊乳房開始餵食,如此一來可讓兩邊乳房都受到刺激去製造奶水,也可避免某一邊乳房產生乳腺阻塞的情形。
- 多攝取促進泌乳的飲食:高蛋白飲食(花生豬腳湯、鮮魚湯、瘦肉湯、青木瓜排骨湯等),礦物質(豆腐、豆漿等),維他命D及鈣質(魚乾、鮭魚、牛奶等),纖維質(綠色蔬菜),大量的水份(2500c.c.以上)。切記,避免攝取到會退奶的食物,如韭菜、人蔘、大麥芽、小麥草汁等。
第三章:了解新生兒的生理需求
寶寶剛出生的頭三天,有從媽媽肚子帶出來的便當與水壺,這個自備的糧食,其實就是新生兒體內儲存的碳水化合物(肝糖、葡萄糖等)、蛋白質和脂肪,可以提供給他能量。
在寶寶出生的第1天,他一整天的胃容量只有5-7毫升。出生第3天,胃容量增加至22-27毫升左右。出生第10天,胃容量擴增至45-60毫升,大概是寶寶的拳頭大小。
因此,在媽媽分娩後的前3天,母乳量大增之前,新生兒靠著自備便當和媽媽的少量初乳,就得以滿足他的口腹之慾。
觀察寶寶睡眠與進食次數,找出不同類型的寶寶帶法
每個寶寶都是獨特的,沒有固定公式去帶他,但媽媽們可從旁觀察,看看自己的寶寶屬於那一種類型,做出合適的行動對策。
一天睡覺12-20小時,餵食8-14次的寶寶,有時候他會感到特別煩躁,有一、兩段時間睡得特別長,這屬於「一般寶寶類型」,這時媽媽就盡量配合寶寶作息,找空擋多休息。
大多時間都在睡覺,清醒時間不長的寶寶,通常吃飽睡、睡飽吃,比較少有煩躁的時候,恭喜你,屬於「好帶寶寶類型」,此時爸媽需要主動關心、多撫摸寶寶,讓他多感受到爸媽的關懷。
一天睡覺18-20小時、餵食4-6次的寶寶,則屬於「愛睡覺寶寶的類型」。因為寶寶進食次數少,有可能造成他的營養不夠,因此可在他的身旁,放置有聲響的玩具,只要他醒來在動時,玩具發出聲響,媽媽就可以趕緊去餵他,如果寶寶不是很清醒,可以做一些比較大的動作,改變他的姿勢,例如換尿布、解開毯子、輕拍他的背或腳掌、和他說話等,讓他比較清醒一點好餵奶。如果還是吃得少,可帶去給小兒科醫師檢查。
想喝奶的寶寶,會出現那些行為
當寶寶想喝奶時,會展現出一些小動作,仔細觀察就會知道寶寶是不是肚子餓了,通常當寶寶大哭時,表示他已經餓過頭,所以用激烈的行為表現給大人知道。一般的寶寶,想喝奶的行為會有下列幾種:
- 寶寶的頭會轉向,同時嘴巴張開,好像在找東西吃的模樣。
- 寶寶的嘴巴張開又閉起,並伸出舌頭吸吮。
- 寶寶想要含住任何放在他嘴巴邊的東西,包括他的手。
- 如果媽媽在身旁,寶寶會轉向媽媽,用手碰媽媽。
不同的寶寶個性,看出寶寶的喝奶狀態
每個寶寶的個性或活動量不同,在喝奶的狀態也不同。大致可分作下列三種類型:
寶寶吸奶超級快且力氣大,幾分鐘之內就喝飽,屬於喝奶快又急的寶寶,媽媽要注意餵奶姿勢,避免乳頭疼痛。
寶寶很想喝奶但是一直無法將乳房含好喝奶,一直喝不到奶,肚子餓大哭,屬於不太會含乳的寶寶,媽媽不要等到寶寶大哭才餵奶,在寶寶開始找東西吃時,就可以開始餵食,讓寶寶有足夠時間可以練習含乳,順利喝奶。
寶寶的活動量大,比較不容易平靜,睡眠的時間較少,容易被驚醒,屬於活動量大的寶寶,這種寶寶的吸吮慾望較強,且吸奶很快又多,會需要經常幫他排氣,不用侷限他喝奶的時間,盡量讓他只吸一邊的乳房,如此可滿足他吸吮的慾望又不會喝到過量的奶水。
寶寶一直哭不停,如何安撫?
許多父母總覺得寶寶一直在哭鬧,是不是因為沒吃飽?但其實哭鬧是寶寶表達需求的語言,爸媽需要時間與寶寶培養默契,就能夠知道自己的寶寶,在什麼時間點的哭聲,是為何而哭了。一般來說,寶寶哭鬧有幾種原因:寶寶沒吃飽、寶寶不舒服、寶寶想要被抱。
最常見且最讓爸媽困擾的就是腹絞痛,通常發生在3-5個月大的寶寶,在傍晚到半夜的時間,寶寶突然漲紅了臉,手腳用力伸直且大哭,好像肚子痛的樣子,看起來好像想喝奶,但怎麼安撫都沒有用。這時候,爸媽不需要過於自責,只要多抱抱寶寶,到了5個月大後,通常腹絞痛就會自然減少了,不需過多擔心。
或著也可試試看,安撫寶寶的6個步驟,也許會讓寶寶的心情和緩下來。
- 讓寶寶看到大人的臉龐
- 用溫和平穩的語調與寶寶講話
- 手放在寶寶的肚子上
- 按著寶寶的雙手手臂交叉放置在他自己胸前
- 用包布巾將寶寶包裹起來
- 將寶寶抱起來輕輕搖晃
3-5個月寶寶不明哭鬧的常見原因:腸絞痛、腹脹痛
如果寶寶的哭鬧還是無法停止,可確認寶寶是否感到腹脹,是不是不舒服造成他一直哭鬧。當寶寶肚子摸起來有硬塊,可能就是有腹脹的情形。這時候,可試試幾種方法,幫助寶寶改善腹脹:
不要等到寶寶大哭才餵食:很多寶寶肚子敲起來有空氣聲,可能是因為他哭了很久才喝奶,導致他喝奶時很急很用力,同時吸進去空氣,只要看到寶寶有飢餓的徵兆出現,就可以開始餵奶。
每次餵奶完記得幫寶寶拍嗝:寶寶喝完奶拍嗝的動作,主要將寶寶累積在食道或胃裡的空氣排出,減少寶寶產生脹氣、腸絞痛、吐奶的頻率。
讓寶寶喝足一邊的乳房,再換另一邊乳房餵食:乳汁的前段(俗稱前奶)含有高乳糖、低脂肪的特性,容易產生脹氣且喝完容易餓,為避免讓寶寶只喝到前奶,應該讓寶寶喝足一邊的乳房,直到寶寶喝飽自己鬆口後再換邊餵,如此一來,寶寶可以喝到含高脂肪的後奶,才會有飽足感,也減少產生腹脹的情況。
注意是否有腸胃道感染:寶寶有腸胃道感染時也會產生腹脹,多數會合併腹瀉,大便的形狀或味道有很明顯的不同,像是變得很臭、大便稀稀水水、次數增加很多等,偶爾會伴隨嘔吐。
腸絞痛的寶寶:特別是有腸絞痛的寶寶,常會有腹脹的情形,但多數產生腹脹的原因,是因為寶寶哭鬧吸入太多空氣導致腹脹,而非腸絞痛產生腹脹所以哭鬧。這時,爸媽可以用畫圓的手勢,幫寶寶做腹部按摩,或是讓寶寶趴在大人腿上,按摩寶寶的背部幫助他排氣等方式,都能夠舒緩寶寶的不適。
第四章:擠奶與母乳儲存法
無論是親餵或剛開始餵母乳的媽媽,都需要學會的技能,就是用手擠奶,以便有時在外頭臨時無其他輔助工具,如電動吸乳器,媽媽也能夠用雙手順利將母乳擠出餵食寶寶。
用手擠奶6步驟
- 將雙手清潔乾淨,預備好要裝盛母奶的容器,如奶瓶、母乳袋等。
- 準備擠奶前,先幫乳房按摩放鬆。
- 手呈現C字型,大拇指在上,食指在下,放在乳暈上下各1公分處,用其它手指托住乳房。
- 大拇指及食指往胸壁內壓,重複動作壓放壓放,並以米字型環繞一圈乳頭,將乳頭周圍都按壓過一輪,直到乳房呈現較鬆軟的狀態。
- 換另一邊乳房重複相同動作,確定擠出乳房每個部分的奶水,且避免用手指摩擦或擠壓乳頭本身,造成乳頭摩擦受傷。
- 兩邊乳房擠奶不超過30分鐘。
瓶餵母奶,母乳的儲存與加溫方式
無論使用何種容器,擠出的母奶中的生物活性因子,都會隨著存放時間越久而降低,但礙於現實情況,如媽媽去上班、早產兒等無法親餵的因素,必須將母乳擠出餵寶寶,也會比寶寶食用配方奶來得好。
儲存母奶的容器,大概可分作四種:玻璃奶瓶、母乳袋、PP塑膠奶瓶、PC塑膠奶瓶,最佳存放容器且較能夠保存活性細胞量的是玻璃奶瓶,但四款都各有其優缺點,媽媽們可自行選擇符合自家適合情況的容器。
存放母乳時,有幾點需注意:
- 在容器外貼上擠奶的日期時間,先使用最早擠出的母奶,避免過期。
- 每一個容器內不要裝到最滿,避免冷凍後將容器漲破。
- 運送過程中,不要用冰塊冰母奶,因為冰塊融化時溫度會上升,變溫容易使母奶變質。
- 不要將母奶冰在冰箱門邊,放在冰箱內層溫度比較不受影響,使冷凍的溫度保持一致。
- 冷凍後的母奶看起來有兩層是正常的,因為油脂會浮在上面。
加溫冷凍母奶時,要慢慢讓母奶回溫(不可急速回溫,例如:微波加熱或隔水煮沸等),冷凍奶可於前一晚放置在冷藏庫,或是放在溫水杯中解凍,慢慢回溫。沒喝完的奶水,不要放到下一餐繼續喝,會滋生細菌,應於當餐食用完畢或丟棄。
第五章:母乳媽媽和寶寶的飲食守則
母乳媽媽每天要比懷孕前攝取的熱量多500大卡,才足夠維持媽媽與寶寶的營養健康。
母乳媽媽的飲食守則:
- 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 哺乳期不要刻意減重:低於1800的低熱量飲食,會影響乳汁分泌,因此肚子餓就吃東西,不需刻意節制。
- 適量的豆魚肉蛋類:可以獲得足夠的蛋白質、鈣質及鐵質。
- 多攝取蔬菜、水果:獲取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預防便秘。
- 每日應攝取2000c.c.-3000c.c.的水份:多喝白開水、湯汁、鮮榨果汁等液體,以利生成足夠的乳汁。
- 下午三、四點後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降低對寶寶的夜間睡眠干擾。
- 放鬆心情多休息:依照寶寶需求多多哺乳,是促進乳汁分泌的重要原則。
- 減少或避免攝取:少吃或暫時不吃菸酒咖啡濃茶、脂肪含量多、油炸、煙燻加工、高熱量等食物。
媽媽在餵母乳期間的飲食,與懷孕期間的飲食禁忌,其實差不多,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根莖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全穀根莖類會產生碳水化合物(醣類),是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盡量攝取複合型的醣類,像是全麥、五穀雜糧、地瓜等根莖類,同時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素。
油脂類(脂肪)提供高能量來源,1克脂肪提供9大卡,盡量選擇未飽和脂肪為主,例如植物性油、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類等,都是優質的脂肪來源。
蛋白質是修補及構成身體的細胞,是組成器官、組織的重要成分,提供寶寶生長所需的重要成分,食物中可攝取到的蛋白質來源,如雞、牛、豬等肉類、蛋和奶製品,建議哺乳期的媽媽,每天可多攝取15-20公克的蛋白質,以補足身體所需。
維生素屬於微量營養素,分作脂溶性(A、D、E、K)和水溶性維生素(B、C)兩種類別,維生素可從大多數食物中獲得,功能在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維持身體的生理機能運作,建議哺乳期可攝取水溶性維生素,增加乳汁內的維生素含量。
礦物質用於維持各細胞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促進身體成長和發育,舉例形成骨骼的鈣、造血所需的鐵,都是屬於礦物質的元素。礦物質可從食物中攝取,建議懷孕或是哺乳的媽媽,要多補充鈣、鐵、鋅,食物像是牛奶、紅肉、海鮮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唯一要注意的是,喝純母乳的寶寶,在鐵質的攝取量,可能會比喝配方奶的寶寶稍嫌不足一些,母乳每公升的鐵質含量0.5-1毫克,配方奶每公升的鐵質含量11毫克左右,但母乳的鐵質吸收率比配方奶鐵質吸收率高出5倍,差距並不是太大,但還是會建議純母乳寶寶在飲食上,也就是開始吃副食品後(約6個月大左右),多攝取像是豬牛鴨等肉類、蛋黃、蝦魚貝類、動物肝臟等容易被人體吸收的優質鐵來源,去補足身體所需的鐵質攝取量。
滿6個月大的寶寶,可開始吃副食品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純母乳哺餵至6個月,可開始添加副食品。當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食物產生興趣,在大人吃東西時,會一直抬頭看且想伸手去抓,把食物放在寶寶嘴邊,他的嘴巴會張開想吃,手拿到任何東西都想往嘴巴送,寶寶的頭部已經可完全伸直挺立,乖乖坐在椅子上,大多數寶寶在6個月大的時候,都會有這些表徵出現,此時,就是開始讓寶寶嘗試副食品的好時機。
一開始餵副食品,要注意那些事情呢?
6個月至1歲大的寶寶,還是以奶奶當作正餐,副食品當成輔助食物,這時副食品的目的,在於讓寶寶多樣化嘗試不同食物。
一開始餵副食品,食物的質地會先從米湯粥的液體(十倍粥、五倍粥等)開始,接著進入泥糊狀(地瓜泥、馬鈴薯泥等),半固體末狀(煮得比較軟爛的小塊固體,像是蒸軟一點的紅蘿蔔),小塊固體丁(肉末、水果丁等),最後是大塊固體丁(大人食物的型態)。
嘗試的食物種類,會先從五穀類(米飯),蔬菜和肉類、魚類,最後才是蛋類及帶殼海鮮等比較容易造成過敏的食物。
製作寶寶副食品,單純烹調食物的原味即可,不需要額外添加調味料。當寶寶的吞嚥咀嚼功能越來愈成熟,可開始給寶寶手抓的食物,讓他自己試著用手抓東西吃,像是小片吐司、蒸熟的紅蘿蔔、切片香蕉等,當寶寶自己手抓食物吃時,他會更有興趣嘗試。
相信看完五個章節的您,對於究竟為什麼大家都在倡導母乳哺餵,有更多的了解,而不再只是為做而做。母乳的神奇之處真的數不盡,迄今也尚未有科學家能夠100%拆解母乳中的每一項成分,因為母乳就是為每一個寶寶,特調的客製化神奇奶水,也是配方奶永遠複製不來的,特別是生物活性因子。因此,如果有機會能夠餵母乳的媽媽,請不要放過上天給予的機會,讓您跟寶寶一同變得更健康,享受兩人專屬的親密時光。
文/Grace Lin
Hits: 258
發佈留言